养老路上的“暖阳使者”韦向阳:两年坚守绘就瑞达社区幸福夕照图
近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瑞达社区工作者韦向阳荣获2025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背后,藏着他自2023年5月初入职开发区、扎根瑞达社区的两年时光——他揣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初心,把社区老人当亲人,用脚步丈量每一条街巷,用真心焐热每一位老人的心,成为居民口中“比自家孩子还贴心”的守护者。
一本“需求图谱” 记满老人的急难愁盼
2023年上半年刚到社区报到,韦向阳第一件事就是“泡”在老人堆里。为摸清每位老人的情况,他每天背着笔记本穿梭在社区的楼栋间,敲开一扇扇家门:在张奶奶家,他记录下“高血压需定期提醒服药”;到李爷爷家,他仔细记下“子女在外地,每周想视频通话”;遇到失能老人,他还会特意标注“需要上门帮买降压药”。1118位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服务需求,都被他一笔一画写进“动态需求图谱”,连老人爱吃的水果、常用的药名,都在备注栏里记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盛夏38℃的高温天,还是寒冬零下十几度的风雪天,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瑞达社区工作者韦向阳在服务队的身影从没缺席。
对社区里56位独居、空巢、失能老人,他更是放在心尖上,推出“周探望、月回访”制度。空巢老人王爷爷曾因子女远在外地,整天闷在家里不说话。韦向阳每周三下午准会提着水果上门,陪老人坐在阳台晒晒太阳,听老人讲年轻时的故事;发现老人想孩子却不会用智能手机视频,他就把手机屏幕调到最大,手把手教老人点“绿色按钮接电话”“红色按钮挂电话”,一遍不行就教两遍,直到老人能熟练拨通子女的视频。当屏幕里传来孙子“爷爷,我想你”的声音时,王爷爷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笑着笑着就红了眼眶,紧紧攥着韦向阳的手说:“小韦啊,你可帮了我大忙了!”这一幕,成了韦向阳心里最温暖的“工作勋章”。
一支“暖阳队伍” 把服务送到老人心坎上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暖。”入职没多久,韦向阳就牵头拉起了“银丝暖阳”志愿服务队,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纷纷加入。他给服务队定了条规矩:“老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随叫随到。”

不管是盛夏38℃的高温天,还是寒冬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风雪天,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瑞达社区工作者韦向阳在服务队的身影从没缺席。
去年冬天,寒潮来袭,78岁的李奶奶家里突然停水,行动不便的她急得在屋里转圈,试着给韦向阳打了个电话。当时正下着雪,韦向阳挂了电话就扛着两桶纯净水往李奶奶家跑,雪水顺着衣领往脖子里灌,他却顾不上擦。到了李奶奶家,他先把水倒进老人的水壶,又仔细检查水管冻裂的地方,联系维修师傅上门,还特意叮嘱师傅“尽量轻一点,别吵到老人休息”。维修完,他又帮李奶奶把冰箱塞满蔬菜,才踩着雪离开。李奶奶站在窗边看着他的背影,在微信群里跟老伙伴们说:“小韦就像自家孩子一样,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

不管是盛夏38℃的高温天,还是寒冬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风雪天,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瑞达社区工作者韦向阳在服务队的身影从没缺席。
两年来,不管是盛夏38℃的高温天,还是寒冬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风雪天,服务队的身影从没缺席。代买降压药、代缴水电费、陪老人去医院领取报告等累计服务超500人次,每一次上门服务,都像一缕暖阳,照进老人的生活里。
一座“爱心桥梁” 让老人的晚年更有滋味
韦向阳常说:“老人不仅要生活便利,更要活得开心。”他知道,社区养老不能“单打独斗”,于是主动跑遍辖区的企业、社会组织,一点点搭建“爱心桥梁”。

不管是盛夏38℃的高温天,还是寒冬零下十几摄氏度的风雪天,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瑞达社区工作者韦向阳在服务队的身影从没缺席。
他跟辖区理发店商量,每月定期请理发师到社区为老人免费理发;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组织医生上门给老人做健康体检,还帮老人把体检报告整理成“健康小手册”;对接社会组织,每月来社区办书画课、戏曲表演,让喜欢热闹的老人能唱唱歌、写写字。
逢年过节,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重阳节时,他提前半个月筹备“敬老宴”,从采购食材到布置场地,都亲力亲为,让200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话家常;春节前,他又组织“社区年夜饭”,还让孩子们给老人表演节目,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说:“在社区过年,比家里还热闹!”
“看到老人们的笑容,比啥都强,这就是我工作的最大价值。”韦向阳的话朴素却真诚。两年时间,他的脚步走遍了瑞达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手机里存满了老人的电话,记事本上记满了老人的需求。如今,瑞达社区的老人们提起韦向阳,都会笑着说:“有‘暖阳使者’在,我们的晚年生活,比夕阳还暖!”而韦向阳用两年的坚守,不仅让社区变成了老人们的幸福家园,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的鲜活榜样。(通讯员 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