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树名木有了“医保”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冉 虎
1845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惠远古城植下的“将军树”(白榆)、写入小学语文课本的180岁树龄的阿克苏市“人民白杨”、600岁树龄的新源县野苹果树王、见证古丝绸之路北道千年兴衰的玛纳斯县千岁古榆……截至目前,新疆已有53棵耳熟能详的古树名木有了“医保”。
新源县野苹果树王。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近日,在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指导下,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与轮台县林业和草原局签订新疆首单古树名木保险,并在全疆范围内开展“平安古树守护行动”公益项目。
根据保险协议,这些古树若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病虫害等需要治疗,救治费用不再由地方财政部门或养护单位支付,而是直接由平安财险新疆分公司支付。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随着树龄增长,面临抵抗力减弱、生长老化等问题,容易出现树木倾斜、倒伏、折断、蛀干等情况,需要及时救治、科学保护。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今年3月,《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将古树名木保险纳入支持范畴。
平安财险新疆分公司率先在新疆开展古树名木保险创新实践,成立专项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建立了覆盖全疆的“古树风险数据库”,将风灾、冻害、病虫害等15类风险纳入精算模型,并创新引入“古树名木救护基金”机制,首次将“救护性损失”列入保险责任,为新疆古树名木保护构建了多维度风险保障体系。
平安财险新疆分公司农险部经理何权介绍,古树名木保险突破了传统财产保险的赔付局限,将保障范围延伸至生态修复全流程,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资金+技术”的双重保障。
“林草部门仅靠传统的保护手段难以应对古树名木面临的复杂风险,必须引入新的保障机制。”轮台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古树名木出现倒伏、折断、蛀干等情况,我们一个电话,保险公司就带着资金、专家赶赴受灾古树名木现场。”
何权表示,古树名木保险的创新试点,为新疆古树名木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保障,也为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注入科技和专业力量。林草部门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理赔数据共享和分析,更精准地掌握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和风险趋势,提前制定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新疆目前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3万余株,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区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