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赛福丁·伊斯热依力:从普通农民到全国劳模的奋斗答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10月11日,在新疆中泰化学托克逊能化有限公司电石一车间内,炉火灼灼。全国劳动模范赛福丁・伊斯热依力正带领班组员工开展日常设备巡检,蓝色工装后背的盐霜格外显眼。
赛福丁·伊斯热依力在电石一车间内开展日常设备巡检,图片由本人提供
从普通农民到全国劳模、技术尖兵,再到毫无保留“传帮带”的领路人,赛福丁用成长轨迹证明:个人奋斗与时代机遇相融,便能让劳模精神在基层绽放光芒,为更多一线劳动者树起可学可做的榜样。
赛福丁今年38岁,是托克逊能化公司电石车间值班长。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的他,初中毕业后就挑起生活重担,当过餐厅服务员,做过菜市场小贩,历经生活艰辛。
2010年3月,是赛福丁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企业招聘,他进入托克逊能化公司,成为电石车间的一名工人。然而,初入车间,迎接他的不仅是平均40摄氏度的夏季高温和电石炉400摄氏度的热浪辐射,更有语言不通和技术零基础的双重考验。
“当时我是班组里唯一的少数民族员工,交流靠比划,学习靠眼瞅。”面对困境,赛福丁没有退缩。他买来汉语词典,白天向懂双语的同事虚心请教,晚上抱着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标注、记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突破了语言屏障。
技术关更是硬骨头。他自购专业书籍钻研,终日围着电石炉观察、思考、实操,潜心研究工艺流程、生产原理和出炉操作技巧,琢磨如何更省力、更高效、更安全。
一次突发事故考验了他的真功夫:操作机械手时,关键油管突然破裂,液压油喷涌而出,机械手失灵。千钧一发之际,赛福丁临危不乱,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迅速关闭进油阀,与同事协同将大臂拉出炉眼,转移机械手,联系抢修,最终仅用3分钟就排除了险情,恢复了生产。这次出色表现,让他赢得了信任,不久后被任命为出炉组组长。
图为赛福丁·伊斯热依力。图片由本人提供
车间主任张显科记得:“最热的三伏天,他裹着三层阻燃服在炉前取样,工作服能拧出半斤汗。可就这样,他硬是带出了全车间最稳定的生产班组。”7年的炉前坚守,赛福丁摸索出“看火焰颜色辨炉温”“听设备声响查故障”的绝活,带领班组将单炉产量提升15%。
“我也是从零基础起步的,只要目标明确,努力就有收获。”这是赛福丁常常对年轻员工说的话。他深知“传帮带”的重要性,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与历程。从2012年至今,他共带出25名徒弟,其中1人已成为班组主操,2人曾在自治区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他总说设备就像亲人,得摸透脾气。”赛福丁的徒弟阿不力克木翻着师傅赠予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十余种设备参数和故障解决方案。如今这个笔记本已成为车间新人的“通关秘籍”。
2017年,赛福丁带着满手老茧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堂;2019年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取“最美奋斗者”奖章时,他特意别上了那枚褪色的出炉工号牌。
回望来路,赛福丁28岁当选全国劳模,30岁圆了大学梦,32岁荣膺全国“最美奋斗者”。他与同为公司员工的妻子组建了幸福家庭,住上了新楼房,儿女双全。“我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培养,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始终心怀感恩。
最让他难忘的是,曾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特别是作为新疆代表团成员参加中国工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让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工人阶级的亲切关怀,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厚爱。”
“庄稼靠雨水长得葱绿,人民靠劳动获得幸福”,赛福丁常用这句谚语和同事们互相鼓励。他始终相信,“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每次携手攻坚里。未来,他会和同事们一起,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让劳模精神蕴含的团结奋斗力量像种子一样撒满基层,在共同劳动中扎根生长、结出硕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干沃土中深扎根基、愈发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