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王成帮:一锹一柳一辈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秋日的阳光下,89岁的王成帮站在库尔勒市孔雀河畔,目光久久落在随风摇曳的“成帮柳”上,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柳树,正是他用半生时光在沙漠北缘栽下的绿色希望。
脱下军装,初心未改。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与风沙抗争的“植绿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成帮始终保持着一股韧劲。一把铁锹、一身汗水,以日复一日的坚持播撒绿色,让曾经的风沙之地长出希望,用行动书写着新疆生态治理的动人故事。
1956年,20岁的王成帮从甘肃张掖搭上西行的卡车。17天的颠簸旅途,车窗外无尽的戈壁荒滩深深震撼了他。“直到看见几棵树,眼前才出现了村庄。”当年的他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树是新疆人的生命线,有树的地方才有人家。
到部队后,王成帮才知道,自己所在的队伍正是当年驻守南泥湾的部队,他很快投身到屯垦戍边的工作中。可在戈壁滩上种树,比他想象中难得多。没有仪器辨别土质,他就蹲下身,用嘴尝土壤来判断盐碱度;水资源匮乏,他就带着战友们一锹一锹挖渠,引水浇树。1964年调往库尔勒营区后,他又和战友们扛着红柳苗、沙枣苗,一头扎进风沙里。“沙尘暴一来,鸡蛋大的石头都能被吹得滚起来,汽车都不敢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仍会不自觉地眯起眼睛。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王成帮和战友们硬生生种出30万棵树,给这片荒漠添上了第一片生机。
1988年,王成帮结束了32年的军旅生涯,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却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绿化情结。从1993年起,王成帮开始义务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基地、孔雀河绿化带育苗栽树,成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园丁”。2001年,65岁的他又成了库尔勒市园林局的“零薪临时工”,每天清晨都蹬着自行车,穿过半个城区去苗圃干活。
“栽树的坑,必须挖够40厘米深。”王成帮把部队里的严谨作风带到了苗圃。面对工人“差不多就行”的抱怨,他不争论,只是卷起裤腿,亲手示范怎么挖坑、怎么栽苗。时间久了,工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倔老头”其实特别心善,他会自掏腰包接济有困难的同事,大雪天里会第一个跳进冰水里修水管。在库尔勒市园林局的9年里,他们给油田送了20多万株树苗。
命运的考验悄然而至。2001年,刚到库尔勒市园林局不久的王成帮,被查出肺癌晚期,医生说他的生命最多只有6个月。“树还没种完,我不能走!”做完手术后才22天,王成帮就偷偷从病房溜回了苗圃。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发现了1棵特别的柳树。这棵柳树树形好看,还具有抗旱、抗病虫害等特点,凭着多年的种树经验,王成帮断定这棵柳树肯定适合库尔勒这样干旱的地方。
为培育更多树苗,王成帮用自己的退休金雇工人、建大棚、栽树苗。缺技术,就一次次向专家请教。第一代1棵苗、第二代80棵苗、第三代400棵苗、第四代2000棵苗、第五代1万棵苗……每棵幼苗都有“成长档案”,他比照料孩子还上心。2016年胃癌手术时,他把病房当“指挥部”,电话指导春季栽种。如今,“成帮柳”已培育到第十八代,抗风沙、耐盐碱还少柳絮,成了当地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树种。
30多年来,王成帮干活时总穿着一身没有军衔的老式军装。“就算离开部队,我也不脱‘军装’,思想不能变,模样也不能变。”他说。
在王成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绿化队伍。他还推动建起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每当学生们围着他听植树故事时,他总会耐心地给大家讲,种树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根基扎得深,才能经得住风雨。
如今的库尔勒,早已不是过去“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模样,变成了“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宜居之城,还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孔雀河畔那六七公里长的生态长廊,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而王成帮培育、种下的树,早已超过百万棵,像一个个绿色卫士,守护着这座沙漠边缘的城市。
摸着“成帮柳”粗壮的树干,王成帮说:“我活着一天,就好好养它们一天。等我死了,就把骨灰埋在树下,看着它们继续成长。”
这位耄耋老人,用一辈子坚守初心。王成帮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一种坚韧、无私的精神,就像他常对孩子们说的:“人总会老去,但树会一直成长,这份绿也会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