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丨他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熙
在车间查看生产运转情况、与土壤学专家视频交流、到田间地头和村民探讨盐碱地增产情况……10月10日,兴艺农业科技(新疆)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年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时间跑了五六个地方。
“新疆盐碱地类型多、面积大、程度重,我希望我们的技术能让更多盐碱地变成‘新粮仓’。”宋胜年信心十足地说。
9月27日,柯坪县阿恰勒镇改良盐碱地里,宋胜年(左)在查看棉花长势。陈金毛摄
人到中年的宋胜年,是一个擅长和土地打交道的人。2015年,他偶然接触到盐碱地治理领域,深感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值得打拼。于是,他在杭州创办了以科技为先导,深耕土壤治理与作物增产的创新型企业——浙江兴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他带着公司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走遍了浙江、海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地,持续探索改良新模式,手握多项发明专利,用科技“唤醒”盐碱地,让荒野披上绿装。
新疆是盐碱地分布大区,许多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2020年,初次踏上这片广袤土地,宋胜年便被深深吸引:“这里很多地方都白茫茫的,应该是发展盐碱地治理事业的好地方!”深入考察研究后,他拿出3000万元在柯坪县投资建厂,设立3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盐碱土调理剂、植物抗逆剂、快速降盐剂等盐碱地改良产品,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以上。
“多少专家都头疼的新疆盐碱地治理难题,你能整明白?”“一把年纪了,投资这么多钱,有后悔的时候!”……得知宋胜年在新疆盐碱地上干事创业,他的朋友议论纷纷,亲人们也为他捏了一把汗。在质疑声中,宋胜年一头扎进新疆厂房,带着一支多学科交叉、老中青结合的盐碱地治理科研团队,开始了盐碱地改良实验。
9月1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农田里,宋胜年在查看葵花长势。于孟康摄
恰玛古产业是柯坪县的富民产业,但土壤板结严重、盐碱程度大、灌溉水源为高浓度盐水等原因,成为制约恰玛古等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宋胜年主动与柯坪县达成盐碱地改良试验合作协议,承包了阿恰勒镇50亩无人问津的重度盐碱荒地,试种恰玛古。
抡铁锹、测土样、挖渠沟……那段日子,宋胜年白天与团队在田间地头做调查、搞实验,给农民讲解盐碱地改良原理,烈日暴晒和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晚上则看项目、写方案、记数据,屋里的灯总是亮到后半夜。经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宋胜年和团队研发的“三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更加完善,成为土壤降盐的一个“法宝”。
“三位一体”盐碱地改良技术,是一套集快速降盐与耕层重构、植物抗逆培育、增产提质于一体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技术能够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相比常规方法,可节约水资源与资金投入各50%以上。”兴艺农业科技(新疆)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游来勇博士说。
天道酬勤。当阿恰勒镇50亩盐碱荒地长出产量高、口感好的恰玛古时,柯坪县的父老乡亲围着宋胜年振奋不已:“我们柯坪的重度盐碱地有希望了,你这个技术一次改良,多年有效,亚克西!”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阿恰勒镇盐碱地的成功改良,让宋胜年声名大振,不少南疆种植大户邀请他分享盐碱地科学治理的经验。他乘势而上,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把盐碱地改良的成功经验传播到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三师等地,让棉花、水稻、小麦、花生等农作物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郁郁葱葱生长,盐碱地改良面积扩展到1万多亩。
“新疆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大,现在正以系统化理念大力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工程,向盐碱地要粮食、要潜能。”宋胜年感慨地说,这些好消息激励他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通过科技攻坚助力盐碱地改良,相信通过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盐碱地特色农业一定能在天山南北生机盎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