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夫妇”驿站小铺勇闯城乡物流大动脉
工人日报记者/吴铎思 马安妮
初见徐惠时,身着红色工装的她正和丈夫王海平忙着将快递从车上卸货。一个递一个拿,没有多余的话,两人默契十足。半天时间不到,两大车快递便整齐地码在货架上。
徐惠夫妇分别来自新疆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与四棵树镇,两人的奋斗经历记录了家乡快递业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化。“乡村快递站点为像我一样留乡发展的年轻人创造了平台和机会。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和牵挂。”徐惠笑着说。
日派单量实现从百到千
“我们俩的文凭不高,在不少行业都干过。”今年32岁的徐惠告诉记者,自己曾当过服务员、油田工人、服装销售,王海平也尝试过开早餐店、干装修工等工作。考虑到双方父母都在老家,两人还是决定回家乡发展。
决定回乡创业后,徐惠一直在思考要在哪个行业扎根。直到有一天,父母在日常聊天中向她提及,网购的商品得去40公里外的市区取件,这让她意识到镇子上还没有开设快递服务站。
找负责人、看店面、谈合作,2018年,徐惠夫妇很快在哈图布呼镇开起了快递服务站。4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取件人,让夫妻俩对新生活有了期待。
“刚开始挺高兴的,后来发现每天一两百个快件,挣的钱仅够维持店面经营。”徐惠说,“当时就计划着该开拓业务了。”
自那以后,徐惠夫妇每天早上先到乌苏现代农业产业园快递中心取件,再返回镇内按村分拣、扫码。随后,王海平到村里一户户派送,徐惠则负责收件发货。“从早上8点半出门到晚上11点回家,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但忙得充实,心里高兴!”徐惠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派件更便捷了,村里网购的人也越来越多。渐渐地,徐惠夫妇每天的派单量达到1000多单,房间里也被快件挤得满满当当。为了提升服务,夫妇俩又开始计划寻找更大的店面。
好政策助力店面焕新
“虽然只是个收发快递的地方,我也想打造一个窗明几净的环境,让干活的人和取件的顾客都能有个好心情。”2021年,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徐惠筛选了镇上多家店面后,选定一处80平方米的二楼店面作为快递站新址。
重新调整店面、增加运货履带后,扩大面积的快递站还赶上了网购浪潮,镇上不少老年人也开始了网购。考虑到去二楼取件不便,夫妻俩又开始商量着搬店。
“全镇的门店都看了,哪还有合适的呢?”就在夫妻俩一筹莫展之际,2024年初,乌苏市委和市政府在各乡镇建设邮政快递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对哈图布呼镇翻新后的客运站场地进行招商引资,并推出租金“交二免一”的优惠政策。
“5月房子、院子翻新完,6月就完成装修、开店。真是赶上了好政策!”徐惠高兴地说,“现在不仅有店面,还有能停车的院子,特别方便。”占地140平方米的快递服务站,不仅能实现高效上门取送件,还推动了当地棉被、枸杞、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直播销售。
如今,站点还承接了隔壁百泉镇的业务,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村民们都称赞徐惠夫妇“干活麻利、心地好、肯帮忙”,两人的月收入也从原本的5000元增长到了1万多元。
积极吸取经验拓展业务
“别看只是取送快递、录信息,这行也很考验团队的默契。”在徐惠看来,尽管自己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员工管理、团队建设这件事上,她还在尝试摸索。
现在店内的两名员工已经入职一年多,除了保障员工有稳定的收入外,在日常生活中,站点更偏向于人性化管理。“逢年过节首先保障员工放假,我们夫妻俩承担站点工作,全年基本没休息过。”王海平说。
“目前快递单量虽然上来了,但每单派件收益却在降低,再加上科技的不断迭代更新,还是有不少危机感。”徐惠介绍,周边乡镇的快递服务站通过主营商超或销售农副产品拓展业务,是可以借鉴考察的方向。
聊起未来,徐惠还告诉记者:“上个月,乌苏市总工会成立了快递行业的工会联合会,还给我们组织了入会仪式。下次有想法就可以向工会取经,也许还有新的收获。”
(原载10月10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