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今日新疆 如Ta所愿】守护天山野果林的芬芳
张钊教授指导廖康教授了解抗寒苹果表现。(受访者供图)
廖康教授带领团队在野果林进行样本采集。从左到右依次是李雯雯、徐方媛、司洪章、廖康、秦伟、成功。 (受访者供图)
野生的苹果。(受访者供图)
野生的樱桃李。(受访者供图)
巩留县大莫乎尔沟新疆野苹果花期。(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金秋时节的天山脚下,两千多万亩林果缀满枝头,果香顺着伊犁河谷飘向远方——这丰收的图景,正是70年前张钊裹着棉被在油灯下育种时,心中勾勒的梦想。
从耐寒苹果选育,到欧洲李起源地认证,再到瓜果种类的丰富,1952年至今,新疆农业大学三代科研人员在天山野果林的守护之路上接力前行,把“让新疆瓜果香飘四海”的誓言刻进不变的坚守里。
为野果林种下第一粒“守护种子”
20世纪50年代的新疆,百业待兴,果树种植领域受严寒气候制约,因“果树越小越抗寒”的特性,结出的果子小且优质果少,天山北麓广大区域长期面临无法栽培大苹果的困境,群众吃不上优质鲜果。
1920年生于陕西的张钊,怀揣“建设边疆、服务人民”的理想,来到新疆农业大学(时称新疆八一农学院),成为新疆第一代园艺教育家、果树专家。
初到新疆,科研条件简陋到难以想象:冬季教室无暖气,室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他裹着厚棉被在油灯下翻阅仅有的果树育种资料;没有试验田,就带着学生扛锄头、推独轮车,在乱石滩上开垦出30亩试验果园;缺乏精密仪器,便凭肉眼甄别幼苗长势,在笔记本上手绘千余组生长数据,从发芽到结果,每个阶段的细微变化都不放过。
苹果杂交育种成功率仅1%,同一棵树的杂交后代可能分化出数十种性状。为收集优质种源,张钊带团队走遍全疆80多个县(市),骑马、赶毛驴车,深入无人涉足的天山谷地,探明我国面积最大、种类最丰富的原始野生果树林,摸清1000多份新疆栽培果树资源“家底”。
他先后从天山野果林收集优质果种6000余粒,历经30余年选育出“新苹1号”“新苹2号”等73个耐寒优质苹果类型,这些品种能在-30℃的严寒中越冬,兼具果大、味甜、耐储存的特点,很快在新疆、辽宁、吉林等地推广,成了果农口中的“致富果”。
20世纪80年代,张钊意识到野果林面临的生存威胁,多次建言献策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在他的努力下,塔城巴尔鲁克山野巴旦林、巩留县野核桃林自然保护区相继成立,为野果林筑起首道“防护墙”。
1998年5月25日,张钊辞世。遵其遗训,家人将部分骨灰撒在天山野果林,让他永远守望这片用毕生心血浇灌的土地;他亲手培育的试验果园,如今成了新疆农业大学校园里的“纪念林”,每到春天的满树繁花和秋日的硕果累累,似乎都在诉说这位拓荒者的故事。
艰辛求证为欧洲李起源地正名
1962年,廖康生于新疆。1980年,他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园艺系,成为该系第一批本科生,也正是在这里,他遇见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张钊,接过了守护天山野果林的“第二棒”。
从本科求学、研究生深造,到后来成为同事,廖康与张钊相伴研学18载,张钊严谨的科研态度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为他此后的科研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毕业后,廖康选择留校任教。退休前,他始终深耕果树栽培与育种领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底,天山野果林的每一道沟谷、每一片林子,都留下了他探寻的足迹。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二级教授、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科技支撑首席专家,三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他主持了40余项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还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天山野果林藏着生命密码,我们必须解读这些密码,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这是廖康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为他科研探索的动力源泉。
20世纪90年代,学界普遍认为欧洲李起源于欧洲,但廖康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天山野果林里的一种野生果树,与欧洲李的形态、特性高度相似。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带领团队开启长达六年的求证之路。
六年里,团队科研之路充满艰辛。春季,他们顶着积雪进山搭建临时观察棚;夏季,忍着蚊虫的叮咬记录果实性状;秋季,赶在霜冻来临前采集样本。有时,他们甚至要在山里连续驻扎数月,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
廖康回忆,团队曾有一次在巩留县深山做调查,突降的暴雨冲毁了临时营地,他们只能裹着湿透的衣服,在山洞里守着采集的样本挨过一夜,第二天又冒着泥泞继续调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廖康团队在巩留县野果林找到了大量野生欧洲李种群。通过形态学、细胞学等多学科研究,他们最终证实,这种野生果树就是欧洲李的原始祖先。
当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果树学报》等权威期刊上时,不仅引起国际园艺学界的广泛关注,更让天山野果林“活体基因库”的价值被世界看见,填补该领域多项研究空白。
然而,当时天山野果林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面积缩减近半,野生欧洲李数量从2000余株锐减至200余株。
面对这样的现状,廖康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积极奔走。他推动野果林保护纳入国家战略,联合20多所科研机构成立“天山野果林保护与利用协作组”,其团队还获得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支持。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天山北坡退化野果林生态保育与健康调控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落地,为野果林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接力深耕让新疆瓜果飘香
在天山野果林的守护征程中,以廖康为重要引领者的团队,深耕野果林研究,他的学生周龙、刘立强、秦伟、耿文娟、李雯雯如今已是领域骨干。
身为周龙的导师,廖康将“不忘初心”的信念植入后辈心中。即便退休,他仍践行“先生把接力棒交到我手上,就不能让它断了”的誓言,定期进山开展工作,为守护事业注入持久力量。
周龙是“用脚步丈量山野”的践行者。“每一株野生果树都是独一无二的,拯救天山野果林,是我这辈子必须要做的事。”周龙说。
这些年来,周龙每年超100天穿梭于天山沟谷,曾拽着马尾攀爬碎石坡记录野生樱桃李分布,花三年用特制网兜收集野樱桃种子;破解伴生种保护难题,培育出抗逆性强的野苹果砧木,使苹果苗成活率提高25%。
周龙深耕本地研究时亦关注国际野果保护经验,2013年赴美访学期间,专程参观美国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其3800种葡萄及精细的分类保护,让他深刻认识到种质保护的责任。
周龙回国后为团队立下明确规矩:每次进山必须带回详细调查记录,每株幼苗培育都要建立完整档案,并对野果林开展长久守护。
秦伟专注苹果与红枣研究,以“精准育种”为核心,牵头20余项科研课题。他摸清苹果与红枣种质“家底”,优化栽培模式,推动耐寒优质品种在新疆落地,丰富了群众“果篮子”,为林果资源可持续利用拓宽路径。
刘立强深耕杏产业,主持15项、参与10余项课题,培育5个林木良种,获新疆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走遍伊犁、塔城野杏林,顶着沙尘暴、重霜记录古树数据,为野杏保护与品种改良留存珍贵“基因档案”。
耿文娟是“解码李属植物”的青年骨干,2018年从美国访学归来后,将先进种质资源保护技术融入研究,深耕李树栽培生理领域。她搭建李属植物研究技术框架,为团队注入创新活力。
1992年出生的李雯雯,是团队中最年轻的骨干力量。硕士阶段她便师从廖康。为研究新疆栽培杏的起源,她连续三年长途跋涉,只为采集更完整的野杏样本;博士毕业后,李雯雯正式加入团队。
她多次奔赴伊犁、塔城等地,采集到300余份样本,不仅助力团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更梳理出新疆西部山地特有的四种野生李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地位,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如今,她既带学生进山采样,也在实验室潜心攻坚;并于2022年和2025年先后两次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这份守护精神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
当秋风漫过天山沟壑,野果林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清甜的果香顺着河谷飘向远方——这满眼的丰收与生机,正是科研人员70年坚守最生动的回应。
三代科研人的天山野果林坚守之路
第一代科研代表
●张钊:在天山野果林收集优质果种6000余粒,历经30余年选育出73个耐寒优质苹果类型,推动成立塔城巴尔鲁克山野巴旦林、巩留县野核桃林自然保护区
第二代科研代表
●廖康:主持了40余项国家及自治区科研项目,证实了欧洲李的原始祖先在新疆,联合20多所科研机构成立“天山野果林保护与利用协作组”
第三代科研代表
●周龙:作为科技支撑专家,建立起新疆第一个国家级野生果树种质资源汇集圃
●秦伟:牵头20余项科研课题,摸清苹果与红枣种质“家底”
●刘立强:深耕杏产业,为野杏保护与品种改良留存珍贵“基因档案”
●耿文娟:深耕李树栽培生理领域,搭建李属植物研究技术框架
●李雯雯:梳理出新疆西部山地特有的4种野生李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地位,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多说一句:此“香”绵绵无绝期
天山野果林的馥郁果香里,氤氲着三代科研人员跨越七十余载的守护故事。这香气,不仅源自累累硕果,更源自那份薪火相传、历久弥坚的初心。
故事的起点,是张钊先生在严冬中呵出的白气与摇曳的油灯光。他裹紧棉被,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潜心育种,用三十年的光阴与意志,从六千余粒种子中成功选育出73个抗寒苹果类型,最终让“新疆大苹果”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坚定地照进了现实。
接过重任的廖康教授,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坚守。退休后,他依然心系那片山林,以六年时光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求证。他顶风冒雪,深入谷地,最终用确凿的证据为天山野果林的欧洲李起源正名,让这座“活体基因库”的价值闪耀于世界学术舞台。
如今,以周龙、刘立强、秦伟、耿文娟、李雯雯为代表的第三代接棒者,足迹已遍及天山南北。他们或拽着马尾攀爬险坡,记录野生樱桃李的分布;或顶着沙尘,为古杏树建立“基因档案”。他们用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共同丰富着群众的“果篮子”,也让守护的维度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厚。
七十年的接力耕耘,终得回响。如今,超过两千万亩的林果在新疆扎根繁茂,“新疆瓜果”的美名香飘四海——这,正是三代人无悔守护所结出的最甜硕果。
群山静默,果林为证。只要还有人怀着敬畏走进这片野果林,只要科学的薪火仍在传递,这份始于油灯下的守护,就必将如天山上的雪水,奔流不息,永远持续。
(江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