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代表团金牌“零”的突破背后——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一线观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
9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前夕,3000公里外的郑州奥体中心内,欢呼声此起彼伏。作为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新疆代表团参赛选手之一,来自喀什技师学院的努尔艾力·热西提捧着中式烹调(羊肉烘烤)项目金牌,站在舞台中央。
“这是我献给家乡最好的生日礼物!”努尔艾力激动地说。高光时刻不仅属于他,更属于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新疆代表团。
9月23日,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中式烹调(羊肉烘烤)项目新疆代表团选手努尔艾力·热西提获得金牌并上台领奖。图片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为期4天的比赛中,全国3400余名选手角逐106个赛项,新疆99名参赛选手最终拿下1金1银22个优胜奖,5人入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奖牌数刷新历史。
“对新疆来说,这不仅是一次高规格的技能比拼,更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好证明。”新疆代表团团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陈志江说。从传统技艺到新兴赛道,从年轻学子到一线工匠,新疆选手的表现,正是新时代边疆技能人才成长的生动缩影。
传统技艺与新兴赛项齐头并进
“从古法烤羊肉到精细化工艺,这门老手艺能站上国赛赛场,靠的是一遍遍打磨。”努尔艾力的夺金路,藏着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的融合。
为攻克羊肉串一浓一淡双口味难题,努尔艾力试了20多种配方,记录不同调料配比、腌制时间对肉质的影响;研究羊排分段烘烤时,他逐部位分析肉质特性,反复调整温度和时间;创新酥皮羊腿时,他把西式酥皮工艺融入传统烤制,试了数十次才找到最佳口感。“新疆烧烤的风味不能丢,但光靠老经验不行,得用科学标准把手艺做精。”备赛时,努尔艾力的方向很明确。
比赛中,他不仅精准控制烘烤温度时间,还兼顾营养搭配与摆盘美学。这些细节,都是按照国赛标准反复练出来的。“现在的技能比赛,懂科学、守标准才站得住脚。”努尔艾力说。
传统优势赛项进行创新的同时,新疆也在新兴赛项的赛道里主动突围,让技能人才培养跟上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的步伐。本届大赛106个赛项中,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前沿领域占比超50%,新增无人机系统、智慧安防等6个世赛选拔项目,7个乡村振兴赛项首次纳入,技术与技能融合的趋势格外明显。
9月21日,互联网营销赛场,新疆选手徐二静化身主播,10分钟内模拟带货安徽歙砚与善琏湖笔。她流畅的讲解、清晰的产品介绍,透着对新职业的追求。
“比赛考察选品、直播、数据分析等各环节,特别考验实战能力。”徐二静说,她要把比赛经验融入教学,帮学生多攒经验。
参加此次大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比赛的新疆选手杜光辉坦言,和全国高手过招才明白,无人机驾驶员得懂技术、通农业,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跟上行业发展。
9月22日,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驾驶(植保)项目赛场,新疆选手杜光辉在核对数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鸿蒙应用开发项目是大赛的“新面孔”。“这是咱们中国人自己的系统!”该项目解说员张树青介绍,赛项覆盖理论、开发、测试全周期。两个半小时比拼后,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教师张伟伟走出赛场:“助力国产操作系统自主可控,破解‘卡脖子’问题,我们也想出份力。”
“新疆选手的进步,背后还有传统技艺现代化与新兴技能产业化的双轮驱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盛冬说,一方面用现代标准激活老手艺,让羊肉烘烤这类技艺适配赛场与市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新增数字技术、智慧农业等专业,引入无人机、鸿蒙开发等前沿设备,让训练对接行业最新标准。此次大赛,新疆代表团在无人机驾驶(植保)、劳动关系协调师等项目均获优胜奖,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成果。
技能人才培养覆盖面越来越广
40岁的努尔艾力,不只是金牌选手,还是喀什技师学院的烹饪教师。从普通教师到专业带头人,从技能大赛优秀奖到全国金牌,他走了18年。日常教学中,他守着新疆传统烧烤技艺;备战时,他每天训练超15小时,成了教师选手逐梦的缩影。
本届大赛,新疆代表团规模、参赛项目数、执裁人数均创历史新高。99名选手中,最小的16 岁、最大的48岁,企业职工占比超50%。“既有职业院校老师和学生,也有一线技术工人,不同身份、年龄选手同场竞技,说明新疆技能人才培养覆盖面越来越广。”盛冬说。
9月21日的花艺项目赛场,新疆选手喻疆剪石榴枝的利落动作,引得裁判频频点头。“初学时花束总散,手指被扎得满是红点,现在5分钟就能固定好切花基部。”在花艺领域,喻疆用男性视角打破刻板印象,为诠释“丝路花语”主题,他和伙伴翻阅文化典籍,把石榴枝、胡杨枝等新疆元素融入作品,让花艺成了传播文化的载体。
48岁的姜楠是新疆代表团最年长选手,参加服装制版项目。深耕行业20多年,他既想突破自己的技艺极限,也想为新疆服装行业攒下赛事经验。“从5月起,每天集训10小时以上。”姜楠说,上届比赛在立体裁剪、绘图上有短板,这次专门请专家授课,经数百次坯布立裁、手绘图练习,终于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年龄带来体力挑战,但每一刀精准剪裁,都是经验的馈赠。”参赛让他制版效率提高30%,对人体工学、面料特性理解更深,“赛后要把三维立体裁剪法引入企业培训,让赛事经验变成生产力。”他说。
餐厅服务(世赛)赛场,“00后”艾丽菲热·居哈力布维托着10公斤托盘行走,杯中水纹丝不动。“以前连专业术语都搞不懂,现在能和国际评委无障碍沟通。”比赛中,她不仅用中英文流畅服务,还在咖啡拉花里加了薰衣草元素,把家乡味道藏进杯盏,最终拿下西部技能之星奖。
9月21日,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中餐服务(世赛)赛场,新疆选手艾丽菲热·居哈力布维在做赛前准备工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在执裁中的参与度也显著提升,93名技能专家执裁,首次有新疆专家担任赛项裁判长。“从参赛者到评判者,说明新疆技能人才水平得到全国认可。”盛冬说,这种技能人才成长百花齐放的态势,印证着技能人才培育覆盖面的持续拓宽。
多方托举让技能改写命运
炭火旁,努尔艾力翻转烤签,肉香飘散开。这香气里,除了他对技艺的执着,还有多方力量的托举: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前组建专项集训队,整合全疆烹饪资源;喀什技师学院作为基地,提供国赛标准的实训场地;国家级烹饪大师朱建伟全程驻场,从制定“量化训练+工艺打磨”双轨方案,到帮他突破羊肉串双口味等难点,手把手教他融合传统与现代。
“没有这些支持,我很难突破瓶颈,更别说把新疆烧烤带上全国赛场。”努尔艾力赛后直言。
这样的托举,体现在很多选手身上。20岁的穆海麦尔·苏来曼江来自特克斯县农村,是伊犁技师培训学院学生。靠着政府帮扶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借着学校免费兴趣班迈出技能成才第一步,再通过援疆团队的跨省培训接触高水平指导,他最终站上全国赛场。
“从山里的孩子到和全国高手同台比拼,是各方支持给了我机会。”赛后,穆海麦尔满是憧憬,“要不断精进技能,想回去教山里娃,让他们通过技能改变人生。”
仪器仪表制造项目银牌获得者宋文卓的底气,来自企业与援疆力量。作为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职工,他备赛时每天训练12小时,腰伤加重仍不松劲。“企业给了我带薪备赛机会,河南省援疆老师专程指导,不拼对不起这份支持。”他计划把赛场上学到的前沿方法带回企业,让经验变成生产力。
9月22日,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仪器仪表制造项目赛场,新疆选手宋文卓在紧张比赛中。图片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
“这份信心,来自‘三位一体’支持体系。”盛冬总结,政府主导搭平台,组织省级选拔、对接国赛资源;院校提供专业训练,引入国际标准、邀请名师;企业鼓励职工参赛、提供实践保障。“像穆海麦尔这样的年轻人能从农村走进国赛,正是因为打通了‘选拔—培训—参赛’全链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19个援疆省市支持下,新疆将技能人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技能援疆成效显著。目前,新疆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超300万人,高技能人才60余万人。
大赛落幕,但新疆技能人才的成长路还在延续。作为喀什技师学院“努尔艾力·热西提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努尔艾力将把国赛经验传授给学生,将精细技法和新疆烧烤融合制作特色教学案例;艾丽菲热想通过持续学习让家乡味道走得更远;喻疆也将不断精进,用花艺讲好新疆故事……技能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更是传承文化与拥抱时代的桥梁。
正如盛冬所说:“未来,会有更多不同年龄、身份的新疆人站上技能比拼的舞台,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