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58座半”水库里的赤子之心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康颢严
金秋9月,和田地区的石榴又熟了,在和田市西南27公里处的喀拉喀什河渠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白玉的王蔚墓碑前,总有当地群众自发而来献上的大石榴。
在基地的王蔚事迹陈列馆里,有一座王蔚与各族干部群众的雕像,总高2.3米,长9.2米,这两个特殊数字,象征着他扎根和田的33年里,累计行走的9.2万公里,进入昆仑山和沙漠腹地的23次。
王蔚与百姓们同吃同劳动的工作场景。图/塔里木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提供
王蔚是和田人心中的“水神”,也是大家记忆中那个常年穿着黑布鞋、中山装,背着黄色帆布解放包,在治水一线和百姓同吃同劳动的老党员。
1925年,王蔚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那是一个严重干旱的地方,年少时他便深知缺水之苦,因而产生了学习水利以兴百业的志向。1951年,26岁的王蔚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王蔚之子王宏业在一次访谈中说:“父亲认为新疆更遥远更艰苦,更缺乏专业人才,就主动报名来了。”
进入原新疆水利局后,王蔚先后在乌鲁木齐、玛纳斯河流域等地工作,彼时全疆水利设施极度匮乏,仅有1000多条坎儿井、2座中型水库、4万公里引水土渠。1958年开始,新疆对灌区实施规模空前的改造工程,时年33岁的王蔚主动请缨,要求去水利建设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和田地区工作。
王蔚在和田地区实地勘察时的留影。图/塔里木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提供
和田地区北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属于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陈列馆里的老照片,记录着那段苦涩记忆——群众和牲畜同饮“涝坝水”,大风天沙尘暴遮天蔽日,夏季融雪型洪水肆意横流冲毁田庄,秋季灌溉水紧缺导致小麦叶片发黄。面对这片千百年来受洪涝、干旱侵扰的土地,王蔚下定决心,“决不能让和田人民再受水之苦”。
此后,王蔚和同事们白天翻沙包、跨戈壁,走村串户,实地踏勘;晚上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制定出引水与蓄水结合、引水与防渗结合、改进灌溉方法与平田整地结合的“三结合”治水方针。10年时间里,和田水利变化翻天覆地,昔日支离破碎的渠道被裁弯取直,变成网络般交织的渠系;曾经七零八落高低不一的农田,变成整齐的条田。
兴水利、除水害初见成效后,王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对和田地区大小36条河流逐一勘察,综合治理。从勘测队队长,到水利局局长,再到和田地区行署总工程师,不论职务如何变化,王蔚始终坚持在一线实地勘察。他曾南上昆仑穿雪线、蹚冰河攀上生命禁区,寻找修建高山水库的理想库址,也曾北闯“死亡之海”进入沙漠腹地200多公里,探明河流归宿,留下相当于绕赤道两周半的足迹,千余次攀爬大小山川,7次遭遇生命危险却从未退缩。
“别看昆仑山高,只要心里装着为和田100多万人民治水这个大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征服它。”王蔚常这样激励大家,他留下的158个记录本,记录了和田300多项水利工程和36条河流的详尽资料,累计1000多万字,堪称和田水利建设的“百科全书”。而夹在各种测绘记录中的,还有他手写摘录的人生格言:“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王蔚在和田地区先后主持设计了24座永久性渠首、58座半水库、75座水电站、2万多公里渠道。其中“58座半”的“半”,指的是未完成的乌鲁瓦提水库。1986年,退休后的他没到乌鲁木齐享受养老生活,而是带领勘测队伍再攀昆仑,在喀拉喀什河上游选定了乌鲁瓦提水库库址。这一生,他都在坚守自己写下的那段话:有一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有一种一干就干到底的狠劲,有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毅力。
王蔚晚年时仍坚持记录整理测绘数据。图/塔里木河流域和田河水利管理中心提供
1991年4月27日,重病的王蔚在和田机场走下飞机时,永远闭上了双眼。2002年9月,南疆第一座高山水库乌鲁瓦提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涓涓清流改善了喀拉喀什河下游百余万亩良田的灌溉条件。
王蔚事迹陈列馆讲解员吾尔克孜·阿不都吉力力20多年如一日,在接待的开场白中说:“王蔚是我们和田人的恩人。”从她的徐徐讲述中,人们看到王蔚“赤子丹心为水来,倾尽一生为人民”的感人事迹,在精神长河的奔涌声里,仿佛仍回荡着那踏遍昆仑的脚步声,和那用生命写就的诗行:团结幸福水,滴滴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