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第一次⑮丨第一家航空公司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1984年12月29日,《新疆日报》一版中部,“喜讯”二字格外醒目。一则《新疆航空公司成立》的简短消息,宣告了新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开端。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新疆航空公司,12月28日在祖国辽阔的西北边陲宣告诞生,如一颗新星升起在西部天空。
这“第一次”的诞生,源于时代变革的必然与边疆发展的深切呼唤。
《新疆日报》1984年12月29日关于新疆航空公司成立,2002年10月17日,关于南方航空公司重组的报道。新疆航空公司客机历史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神州,东南沿海经济特区与新疆等边疆地区对外交往激增,“买票难”成为束缚发展的瓶颈。新中国航空史上第一位少数民族乘务员玛丽亚·吾甫尔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新疆的飞机机型主要是里—2、伊尔—14、安—24、双水獭等小型运输机。令中国民航第一批维吾尔族飞行员艾力依明·尼牙孜记忆犹新的是,那时飞行参数靠纸笔计算,航线需手动绘制。“飞机螺旋桨,直航不出疆”,航点稀疏,航线短促,部分航站长期沉寂,新疆航空基础设施亟待突破。
这“第一次”的突破,源于改革大潮中的体制破冰。
1984年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作出民航政企分开的战略决策。如何“落子”?合资经营成为破局关键。新疆以其辽阔地域与迫切需求率先进入视野。同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由中国民航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新疆航空公司,地方控股51%,民航占股49%,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合资办航空的崭新模式。
这“第一次”的启航,承载着无数艰辛与荣光。
成立之初,首架图—154M型飞机穿越风雪抵达乌鲁木齐,新疆银鹰首次直航首都北京。当它翱翔于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天际线时,新疆航空人“飞出天山”的梦想终成现实。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1988年夏,B—2603号飞机因雷雨导致导航失灵,迫降于江西一处废弃土跑道。面对苏联专家就地拆解的建议,新疆民航人顶住压力,硬是将它从仅1250米长的土跑道上奇迹般飞回,创下图—154机型连续79个月无空中停车事故发生的世界纪录,树立了安全运行的第一个世界级标杆。
这“第一次”的探索,不断刷新着边疆联通世界的维度。
玛丽亚30余年的空乘生涯,见证了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1989年,乌鲁木齐—阿拉木图航线开通,这是新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航线,向西开放的空中大门豁然洞开。1992年,新疆航空公司首次以湿租方式引进乌兹别克斯坦伊尔—86宽体客机,并开创性地以融资租赁引入美制波音737客机,机队规模与结构实现质的飞跃。3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密集开通,其中天津—乌鲁木齐—莫斯科航线成为新疆第一条洲际空中走廊。1998年加入国际航协(IATA)后,乌鲁木齐至首尔、澳门等航线相继开辟,“蓝色弯月映衬展翅腾飞的天鹅”航徽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第一次”的蜕变,最终汇入中国民航改革的壮阔洪流。
2002年,顺应国家民航体制改革大势,新疆航空公司并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次年,海南航空在乌鲁木齐建立基地,国航、东航加入新疆热门航线运营,新疆航空市场从“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
从1984年仅8.26万人次的旅客运输量,到2024年全疆27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4848.5万人次;从3架螺旋桨飞机在疆内艰难辗转,到如今500多条航线织就“一核多辅、西出东联、疆内成网”的现代化航空体系,通达1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1个国外城市——新疆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是自治区70年辉煌成就中一道璀璨的航迹。
新疆航空,以无数个“第一次”的勇气与实践,为辽阔边疆插上钢铁翅膀,让距离不再成为阻隔,让世界近在咫尺。
当银鹰掠过天山雪峰,那引擎的轰鸣,正是新疆砥砺奋进、拥抱世界的时代强音。
本栏目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