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红果果”变身记——一颗精河枸杞的自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卫国
我是来自精河县的一颗枸杞,出生在北纬44°的黄金产区,天山融水是我的乳汁,每天16个小时的日照给我染上了红玛瑙般的肤色,农民伯伯都亲切地叫我“红果果”。以前,我总以晒干的模样走进千家万户,直到近些年,我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变身记”。
曾经,我和伙伴们成熟后,会被杞农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铺在晾晒场上接受阳光的洗礼,最后变成皱巴巴的干果。那时,我们的家族很单一,只能以传统干果的身份销往各地。但精河县的乡亲们不甘心让我们一直这样“朴素”下去。他们说,这颗小红果里藏着大能量,得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的美味和营养。
精河县杞农在采收枸杞。刘新佳摄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身计划”开始了。新疆精杞神枸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乡镇的专业种植合作社联手,对我们实行“六统一分”的管理方式,从源头上保证我们的品质。很快,我有了许多新“兄弟姐妹”:有的穿上了锁鲜外衣,成了能直接吃的锁鲜枸杞;有的被榨成了原浆,装在漂亮的瓶子里;还有的和啤酒“交朋友”,变成了清爽的精酿白啤……现在,我们家族已经有40多种产品了,从枸杞籽油、酵素到杞枣活力饮,从肉苁蓉西洋参枸杞片到枸杞燕窝,真是丰富极了。
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精河县培育了14家枸杞加工企业和25个种植合作社,就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个“变身工厂”。今年,光是新鲜的我就卖出23吨,每公斤最高能卖到126元,这可让杞农们笑开了花。我坐着冷链车,走进了北京、无锡、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超市,让更多人尝到了刚从枝头摘下的鲜甜。
加工枸杞产品的企业员工在人工分拣枸杞。刘新佳摄
最让我骄傲的是,今年在北京举办的中欧地理标志产品贸易洽谈会上,我们精河枸杞还举办了出口仪式。60吨我的家族成员,包括干果、原浆和果饮,坐上了去往印尼、巴西、意大利的船。听说在意大利,有些餐厅把我们撒在比萨上,西班牙的冰淇淋里也有我们的身影。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我们终于走出国让世界尝到了精河味道。
现在,精河枸杞产业能带动3.2万人就业,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有2100元来自我们。看着杞农们盖起新房、买了新车,我心里美滋滋的。这颗小红果,真正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让我最感动的是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赵玉玲。30多年来,她专注对枸杞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让我们的“地盘”从30年前的2万余亩发展到如今的10万亩,优良品种使用率提升至90%以上。她还给我带来了新品种5个、新品系7个的兄弟姐妹,让我们的含糖量提升2个百分点,“胸围”直径稳定在1.2厘米以上,现在我们精河县枸杞的身价更是高达15.84亿元呢。
为了让精河县的乡亲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2026年,我们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要突破20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还要建30公里的绿色枸杞文化长廊,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故事。
从一颗普通的红果果到40余种产品的大家族,从家乡的田间到国内外的餐桌,我的变身记还在继续。感谢精河县乡亲们的智慧和勤劳、科研人员的不断研发、企业与合作社的持续投入,人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这些小红果能绽放出更大能量。
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为精河带来更多惊喜,让更多人知道,在遥远的新疆,有这么一颗充满活力的红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