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将军农民”甘祖昌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
甘祖昌(右)、龚全珍夫妇。新华社发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今天,《南泥湾》的歌声早已响彻大江南北,这歌声背后,就有开国将军甘祖昌的身影。
甘祖昌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的一户贫苦家庭。1926年7月,他加入农民协会,结识了时任江西省农民协会委员长的方志敏。在方志敏的引导下,甘祖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8月,甘祖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主要负责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以莲花县为起点,甘祖昌一路随军南征北战,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负伤。前三分之二的人生,他用钢枪保卫人民;后三分之一的人生,他用锄头造福人民。
甘祖昌曾任八路军120师359旅供给部副部长。
1939年至1941年间,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封锁,加上陕北、华北地区连年遭受水、旱、虫等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财经状况和部队供应陷入严重困境。1940年底,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垦荒,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战胜了重重困难,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
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调任新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之一。
新疆和平解放时,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是个大问题。甘祖昌在积极调查了解新疆的具体情况后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向导的带领下,亲自带队翻过一座座大雪山向北疆进发,走遍戈壁、踏遍牧场,通过不懈努力,不仅顺利解决了10万指战员的口粮问题,还稳定了物价,并密切了人民军队与新疆各族人民的关系。
和平解放新疆后,甘祖昌曾遭遇一次车祸,虽经1个多月精心治疗外伤痊愈,但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自1953年起,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日益严重,多次在工作岗位上晕倒,不得不频繁住院。
甘祖昌对妻子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此后,他不止一次写报告请求组织批准他回到江西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
在申请书中,他写道:“自1951年跌伤后,我患脑震荡后遗症,时常晕眩,不适合继续担任领导工作。但我的手脚尚健全,可以从事劳动。请组织批准我回江西省莲花县当农民,与乡亲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甘祖昌提交回乡申请后,组织拟安排他到上海、青岛长期疗养,但都被他逐一谢绝,他不愿给组织添麻烦。
经过再三研究,组织批准了甘祖昌的申请。为了节约国家差旅费,他将所有行李精简为3个箱子和3个麻袋,却带着8只笼子,里面装着安哥拉兔、来亨鸡等,希望将优良品种带回家乡发展养殖业。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全家老少,回到江西省莲花县老家,成了一名挥舞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有人评价:“他作为老红军、老党员、老将军,不图安乐享受,自愿回乡务农,这在中国前所未有,在世界也属罕见。”“将军农民”甘祖昌的事迹由此传遍大江南北。
解甲归田的甘祖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挎包、水壶、旱烟杆、白罗布手巾,这是甘祖昌出门干农活的“标配”。
他不辞辛苦地领着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改造红壤田,白天参加勘测、设计,晚上还钻研农业科技。为了增产,甘祖昌还到各处参观研究新品种,自己种试验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的带领下,莲花县先后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等,甘祖昌还被江西省农科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甘祖昌一生艰苦朴素,但对人民群众却非常慷慨,国家发给他的工资,也被他当作“集体财产”,几乎全部用于为家乡修水利、买化肥、办工厂、慰问军烈属和扶贫济困。但是他对自己和家人却节俭到近乎严苛,有条旧毛裤,甘祖昌穿着它,从南泥湾到新疆,又从新疆回到江西老家。这条毛裤上,补丁摞补丁,尤其是屁股和膝盖等地方,全是五颜六色的布。
甘祖昌将军于1986年3月28日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病逝,享年81岁。他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1955年荣获的勋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交代家人:“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
虽然甘祖昌已逝世多年,但“将军农民”的传奇故事,为后人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