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的马拉松,激活城市发展新脉搏
当2025年乌鲁木齐马拉松的发令枪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打响,14000 名来自全国各地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国的跑者踏上了贯穿水磨沟区、米东区等六大城区的 “城市全景赛道”。42公里的路程里,既有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新疆美术馆这样充满现代气息的场馆,也有人民公园、友好商场这样承载岁月记忆的建筑。赛道外歌舞轮番登场、啦啦队呐喊助威。此次马拉松赛事活动既点燃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又激发了整座城市的活力。
8月31日,男子半程马拉松冠军叶尔安·叶列吾斯孜(中)、亚军哈孜孜·别克吐尔松(左)、季军吐鲁阿布勒·托列汗在颁奖仪式上。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在新疆各地兴起。喀什以 “专业赛事+历史文化+旅游休闲” 模式打造精品赛事、霍尔果斯国门半程马拉松吸引中哈两国选手共赴奔跑之约、吉木萨尔天山马拉松擦亮县域名片、巴里坤将草原风光与 “水果宴”“美食宴” 搬进赛道……
马拉松赛事的价值从来不止于赛道上的速度与耐力,更在于它为城市注入的经济活力。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2024年10月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一场大型城市马拉松赛事带动的经济效益可达6亿-7亿元,一场大中城市马拉松赛事可带动经济效益超1亿元。乌鲁木齐马拉松期间,全市酒店预订热度增长超32%,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20%以上;2025博乐半程马拉松举办时,博乐市区及周边酒店、民宿入住率普遍达80%,特色餐厅、夜市人头攒动,赛里木湖客流量较往年8月同期明显增加……还有很多跑者带着家人朋友而来,他们的吃、住、行、游、购、娱,让 “赛事流量” 实实在在转化为 “经济增量”,更让 “体育赛事+文旅” 的融合模式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是8月31日拍摄的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
在经济活力之外,马拉松更成了新疆多元文化交融的流动舞台。乌鲁木齐赛道沿线设置的35个文艺展演点,《石榴花开同欢庆》诉说着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故事、天山区的传统京剧元素与现代舞碰撞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文化成为了能触摸、能品尝、能共鸣的鲜活体验。当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与跑者的脚步声交织,当身着民族服饰的跑者与各族群众在赛道旁相互鼓劲,当阿克苏马拉松奖牌将杭州 “西湖元素” 与本地 “苹果符号” 巧妙融合,马拉松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文化传播、交流融合的重要窗口。跑者们在奔跑中感受新疆的文化魅力,各族群众在参与中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石榴籽精神” 就在这一次次互动中深深扎根。
8月31日,舞狮队演员在比赛中为参赛选手呐喊助威。
更难得的是,马拉松赛事还架起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共进的桥梁。乌鲁木齐马拉松设置全马、半马与6公里欢乐跑三个组别,不少家庭选择组团参赛,希望以运动的方式为孩子的2025年暑假画上圆满的句号;伊宁伊犁河马拉松1.5万参赛者中,83岁老者与5岁孩童同场,本土选手多斯包勒・哈布利江恩斩获半马冠军,展现出群众体育的巨大潜力;奎屯通过马拉松及路跑协会开展的社区免费训练,让 “全民运动” 不再是口号……普通市民在参与中养成运动锻炼习惯,竞技赛事在竞争中挖掘优秀人才,两条“赛道”并行不悖,既夯实了国民身体素质的根基,也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边疆力量。
8月31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一场场马拉松,也是展现新疆形象的 “新窗口”。为办好赛事,乌鲁木齐优化110条公交线路运营方案、延长公厕开放时间至凌晨5:30;博乐完善餐饮住宿服务……各地在提升市容市貌的同时,更通过全媒体报道让新疆的风光、风情与活力随镜头传遍全国,“新疆是个好地方” 的品牌形象愈发深入人心。当跑者穿行于天山脚下的城郭间,多元文化正伴着奔跑的节奏轻轻脉动,马拉松也早已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勾勒城市风貌的画笔、撬动经济活力的支点、焕新文化传承的窗口。
8月31日,一名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与观众一起随音乐舞蹈。
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从伊宁到巴里坤,新疆正以奔跑为笔,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开放包容、活力迸发的边疆新篇——这里有好风景,有暖到心底的真诚相待,更有在奔跑中愈发蓬勃的好日子,而赛道上的每一步,都在为新时代新疆故事写下最真实动人的细节。(作者:北有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