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围脖” 这位“胡杨公主”还有个心愿
我国胡杨林面积占全球的61%,大部分分布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眼下正是胡杨树落种的季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塔里木河两岸,大片大片的胡杨种子随风飘落,随着塔里木河汛期生态补水缓缓向前。
△ 生态补水后的胡杨林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8月正是最热的时候。如往年一样,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又在这里度过暑假。趁着塔里木河汛期水量充沛,李志军正带着学生在泽普县移栽胡杨苗。去年暑假,她从塔里木河流域原始胡杨林中收集来上百万粒种子,今年六月和七月已经移栽了两次胡杨苗。在最炎热的八月,又是极端干旱的地区,移栽后的胡杨苗能不能成活,成了李志军最新的牵挂。
△ 李志军带着学生移栽胡杨苗
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有着“沙漠卫士”美誉的胡杨,在李志军的眼里,“又聪明又坚韧,还有英雄气概”。对胡杨不止喜爱,还怀有敬意,这是26年前的李志军想不到的。彼时,要不要选择研究胡杨,她曾心存顾虑。“它难研究的一点就是它很难扦插成活,研究都是基于室外的、野外的调查,短时间内肯定出不了成果”,所以愿意研究木本植物的人并不多。“一位同行告诉我,胡杨就长在你家门口,大片的胡杨林对我们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有这么大的作用,你为啥不去研究它?”一句话,让李志军豁然开朗。
△ 李志军和学生一起做野外普查
上世纪末,气候变化、塔里木河改道、加上人为的乱砍滥伐等多重因素,导致胡杨林急剧消退。李志军到轮台县轮南镇做胡杨调查,第一次看到胡杨大面积枯死的场景,“枯死的胡杨树干直径将近七八十公分那么粗,没有近百年长不了那么粗,它太不容易了”,李志军心疼,从此,再也放不下胡杨。
△ 轮台县轮南镇曾经濒临枯死的胡杨
经过对干枯胡杨的根系取样研究,李志军发现部分胡杨根部还是活的,只是因为缺少水分处于假死状态。研究结果上报后,当地很快将水输进了这片胡杨林。2000年,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正式启动,更多濒死的胡杨萌出了新枝。
△ 曾经濒临枯死的胡杨焕发生机
老胡杨活了,那怎么种好新胡杨呢?李志军又开始琢磨。
保护胡杨,先从采种、育苗开始。起初收集胡杨种子是用一种专门脱粒的机械,结果因为温度太高,种子失活。李志军就带着学生用笨办法,把采到的果实晾晒后装到一个个小包里,轻轻抖动,再一粒粒慢搓。“小种子很小,千粒重只有0.078克,比芝麻种子都小”,李志军每回都要提醒学生好多次,“一定要轻一点啊”。
△ 李志军带着学生做野外普查
上万粒种子,上万次指尖的细心磨抖、温柔触碰。在李志军眼里,这不算难。
过去十几年里,李志军带着学生跑遍全国64个县市,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筛选出665份核心种质,建立起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胡杨种质资源圃,“这是我们对中国、对世界胡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万里奔波,也算不上难。
△ 李志军野外普查时留影
2002年,李志军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她得考虑怎么把胡杨研究做得扎实,还得想着如何把钱都花在“钢刃上”。60元一晚的旅店两三个人挤,房间的玻璃还是破的,“半夜刮风起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笑,脸上刮得全是灰”。冬季为观察幼苗越冬,李志军和学生在零下20℃的大棚里一待就是一天;他们夏天出门的野餐标配不是黄瓜、西红柿,辣椒酱,就是一口西瓜一口馕,还得不停腾出手赶走嗡嗡作响的大蚊虫。
△ 塔里木大学调查组做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普查
育苗最煎熬的时候,是眼巴巴等小苗露出那一点点绿。盼了一回又一回,回回等不来哪怕一根小绿芽。翻来覆去找问题,最后发现是土壤盐碱太重。换成营养土,再加上细致的培育,控水,控光,“成活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育出了苗还不够,一次就得等两三年时间,李志军等得心焦,要给胡杨苗加上“成长加速包”。又是新一轮漫长的实验,失败,重来,育苗周期先是缩短至1年,如今,只用4个月。
△ 李志军团队培育出的胡杨苗
李志军这几天心情格外好,和学生在八月初移栽下的胡杨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这意味着她最新的“胡杨全生长季育苗移栽”技术取得成功,胡杨人工辅助种群更新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 新培育的胡杨苗
在三尺讲台站了38年,李志军不知道带了多少学生去胡杨林做调研。学生毕业的时候,她总记得念叨一句话:你们别看胡杨不说话,但它能做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能够在这么极端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一站几十年,上百年,无私地守护我们,胡杨是智慧树”,李志军说,研究了胡杨几十年,她更加清楚,干一份事业,就得像胡杨一样坚韧不拔。
△ 李志军最喜欢胡杨林的一片金黄
李志军已经想不起,是从哪年开始,不少老朋友见了面都改叫她“胡杨公主”。她笑着问女儿:你说哪个公主的鞋子里总有倒不完的沙子呢?“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接着再做,一代又一代把胡杨保护下去,让我们整个南疆都绿起来”,如今再做自我介绍,李志军总喜欢说,她是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围脖”,织了很长,还得继续织。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胡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