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丨从校园创客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他让新疆皮艺走向全国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实习生 吴嘉琪
奔腾的伊犁马、繁复的花窗格、独特的新疆纹样……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符号,被“定格”在精致的羊皮烫画与皮质冰箱贴上。8月10日,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130多平方米的“朴匠非遗工坊”里,90后曹红兵向游客展示着他的作品。
8月10日,曹红兵正在进行皮具设计制作。图片由本人提供
这位生于江西、求学于伊犁师范大学的年轻人,已在第二故乡扎根12年,完成了从校园创客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蜕变,不仅将热爱做成事业,更带动了20余名大学生和群众就业。
曹红兵的创业灵感, 在伊犁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就读时便已萌发。一次,他在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一家皮具手工艺店买了点皮料回去,尝试着做了一些皮具伴手礼,没想到在校园里特别受欢迎。这让他决心创业,并跟随当地皮具师傅学习技艺。
“学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的老师们特别支持我,提供场地,为我出谋划策。”大三那年,曹红兵和同学申报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并立项,方向是新疆少数民族皮具制作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并获得了2万元资金支持。
2017年毕业后,曹红兵正式迈入社会,用学校的创业积蓄开始了实战。他和同学在伊宁市一处商区租了间工作室,主要以制作、经营新疆皮具为主。但好景不长,由于对市场认知的缺乏,经营并不理想,其他两个合作的小伙伴也各自返乡。
“喜欢的事儿就要坚持下去,大不了从头再来。”曹红兵反思问题,重新选址,并与一些景区合作开发新品。 事业渐渐有了起色,订单最火爆时曾在那拉提景区创下一天一万多元的销售额。
从模仿到深度原创, 曹红兵领悟到皮艺的灵魂在于扎根当地文化。他将伊犁独特的人文历史、浓郁的民俗风情一针一线、一笔一画地融入作品。渐渐地,他的工作室“朴匠”声名远扬,更获得了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大力推介。2021年,他倾心打造的羊皮烫画系列,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韵律、丝绸之路的传奇凝于方寸之间,一经推出便广受青睐,成功入选国家级优秀地方文化外宣品库,成为疆内外旅游市场竞相追捧的特色名片。
八年耕耘,终有回响。如今,曹红兵的匠心之作已走出工坊,在新疆国际大巴扎、那拉提景区开设授权店,经销网点遍布全疆各地。他还受聘于伊犁师范大学,为青年学子讲授皮具设计等相关知识,并获评伊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具制作代表性传承人。
从校园到职场,曹红兵曾多次受邀为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并为大家提供就业指导。他建议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最好在大二就明确自己将来是考研、考公,还是就业或创业。另外,他认为,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事物是长久坚持的动力,大学期间应多参与创新创业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知识和阅历,降低试错成本,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