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观察丨园区渐成高水平开放前沿阵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今年上半年,新疆外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进出口总值达2808.2亿元,规模创历年同期新高,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国2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其中,喀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乌鲁木齐4个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961.1亿元,同比增长1.9%,占全疆进出口总值的34.2%。
全疆各地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新疆外贸发展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成为新疆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阵地、推动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2024年底,自治区出台《推动园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明确提出扩大园区高水平开放,为园区发展指明方向。
政策引领 共享开放红利
新疆园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强大驱动力。
今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包括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内的15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博州依托阿拉山口口岸、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精河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加大对跨境电商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精准招商并培养相关人才。今年一季度,阿拉山口跨境电商贸易额完成23.31亿元,同比增长77%。
航拍阿拉山口跨境电商产业园。龙证宇摄
新疆数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胜军认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本地企业发展打通了中亚市场新通道,能享受政策红利,加速跨境数字服务方案落地,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驱动全球化布局提速。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更是为园区开放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疆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今年上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贸易值达1225.6亿元,增长23.3%,占全疆进出口总值的43.6%。
这里不仅是政策红利区,还是新疆探索高水平开放规则的“试验田”。新疆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扎实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实施,相关部门及片区出台支持政策35项,下放自治区级权限45项,形成35个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在全疆复制推广。
喀什经济开发区创新设立“两国双园”模式,搭建起国际合作平台,引导内外资互动;乌鲁木齐片区依托陆港、空港联动发展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与中亚等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设立新疆首个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全力打造“面向全国、带动全疆、辐射中亚”的国际法律服务高地;霍尔果斯片区推出“外籍车辆多口岸互通互认”“整车‘5034’跨境零售新模式”等首创性改革……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3个片区围绕简化通关程序、协调相关规定、改善基础设施等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新疆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较设立之初大幅增长,对外开放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自治区商务厅党组书记、新疆自贸办主任李轩说。
产业集聚 增强开放动力
8月8日,在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先行发展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先行发展区”)内,三一(塔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熟练作业,一支支风机叶片逐渐成型。
作为试验区先行发展区首批入驻企业,其产品市场辐射疆内、中亚及欧洲。近日,该公司凭借智能制造实力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自治区2025年第二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实现试验区先行发展区智能制造“零突破”,为当地智能制造领域注入新动能。
2020年12月,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第九个、西北五省区唯一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5月21日,三一(塔城)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在制作风机叶片。
当地创新实施“管委会+公司”招商引资服务模式,在新能源产业推行“资源开发+产业协同”双轮驱动战略。目前,试验区先行发展区已累计入驻企业211家,到位资金97.51亿元,形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群等,初步构建起“基础设施硬环境+产业集聚软实力”的良性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试验区先行发展区实施项目40个,年度计划投资20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预计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61%;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25.82亿元,同比增长31.05%;实现工业产值8.8亿元,同比增长337.5%。
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威龙介绍,将坚持规划引领,依托能源装备、进口农产品落地加工和区位优势,结合“三大经济板块”,编制总体规划和“三区”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
新疆各大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园区对外开放注入强大动力。
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依托口岸区位和政策平台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圈,注册企业从最初12家增长至340余家,今年上半年,综保区进出口贸易值达187.06亿元,占博州进出口贸易额57.1%,实现从“通道经济”到“落地经济”的跨越。
阿拉山口综保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局长郗新风表示,下半年将深入挖掘口岸及综保区优势,探索新业态招商等新模式,围绕铜基产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利用保税、免税等政策招引毛油精炼等企业,力争引进更多优质项目。
产业集聚正不断激发新疆园区的开放活力,推动新疆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规划面积63.8平方公里的乌鲁木齐双港核心区正通过深度整合国际陆港区、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乌鲁木齐国际纺服中心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扎根乌鲁木齐双港片区,是该区域发展的见证者。
“纺服中心地处双港片区核心,是乌鲁木齐少有的能同时借助空港、陆港双枢纽赋能的区域。”该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总经理张建介绍,纺服中心已落地多个重点项目,今年更吸引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及本地服装、金融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多元合作 拓展开放空间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新疆园区的多元合作不断拓宽开放边界。园区合作平台的搭建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坚实支撑。
8月8日,中国—亚欧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举办“亚欧星期五”系列主题活动首场交流会,聚焦企业涉外法律服务需求。
新疆雪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正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皮革、明胶生产工厂,预计今年10月投产。该公司董事长秘书艾菲萨·喀斯木坦言:“活动解答了国外用工、合同签订等关键问题,我们会持续参与,为海外经营打好基础。”
作为新疆自贸试验区重点改革试点任务,中国—亚欧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于4月25日正式运营,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模式,聚焦“信息共享、政策咨询、投资对接、贸易促进”四大功能,细分九大服务板块。
“‘亚欧星期五’已排至年底,将构建线上线下‘一站式’平台,全流程服务企业跨境发展。”新疆亚欧投资贸易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林林介绍,中心已对接55家合作联盟单位,组织中亚调研促成20余项合作,未来将全力将其打造成为企业出海和对外经贸服务的“总门户”,建设成为联通亚欧经贸往来和展示新疆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开放成果在贸易数据中清晰显现。上半年,中国新疆与全球2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国际伙伴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8.8%;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值达2375.9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疆外贸比重超八成。园区作为合作载体,正创新模式深化开放。
长期以来,新疆各大园区敞开“开放之门”,以周到细致的服务,邀请全球投资者共享发展红利。不少外资企业“掘金”新疆新机遇,充满发展活力。中德合资的新疆海航汉莎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为20余家航司提供配餐服务。
“当地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该公司接待办主任梁艺耀说,“新疆文旅快速发展叠加机场宽体机引入,带来客流量大幅增长。我们将传统新疆美食融入航餐,赢得了市场广泛认可。”
这份认可背后,是新疆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持续释放的开放红利。
此外,新疆园区深化与援疆省市的联动合作,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既引入资金技术,更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从政策创新到平台搭建,从企业深耕到园区联动,多元合作已成为新疆拓展开放空间的核心路径。
在政策引领下,新疆园区以多元合作拓空间、以产业集聚强动力,正逐步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未来,这里将继续锚定亚欧黄金通道定位,书写高水平开放新篇章,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