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枫”景丨“110”式司法服务护航火焰山下“热经济”
近日,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火焰山人民法庭干警在火焰山景区开展普法宣传。 受访单位供图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詹晓明 通讯员 常冰 张玉兰
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火焰山人民法庭坐落于4A级景区火焰山西南600米处。近年来,该法庭立足“护文、助旅、兴农”,依托旅游巡回法庭审理高昌区涉旅游、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类案件,探索出一条护航“热经济”的新路径,为游客提供“110”式司法服务,绘就火焰山下“文旅农”融合新图景。
化解瓜田纠纷
“法官,你来评评理,我们已经把西瓜摘了,他却不要了。”6月12日,高昌区火焰山镇一瓜农求助火焰山人民法庭法官克然木·阿不力孜。
克然木和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到现场了解得知,此前,收购商与瓜农口头约定以每公斤0.9元的价格采购西瓜,当日,收购商来到瓜地后认为西瓜质量未达标,不愿收购。此时,工人已将采摘的2吨西瓜装上货车。
“瓜地里结下的疙瘩得在瓜地里解,农时耽误不得!”在克然木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调解下,第三方以1800元的价格买下装车的2吨西瓜。
针对此类纠纷,火焰山人民法庭及时发出《买卖合同风险提示》,提供买卖合同范本,开通涉农案件“绿色通道”,将巡回审判大篷车开进田间地头。
一系列接地气、沾泥土的司法服务举措,将当地涉农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0%。
擦亮旅游名片
2024年,吐鲁番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吐鲁番的一张旅游名片。火焰山人民法庭积极发挥审判职能,探索建立文物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作机制,促推高昌区法院和吐鲁番市文物局在交河故城遗址联合设立全疆首个在文物本体上建立的司法与行政协同的保护基地。
在审理一起因坎儿井年久失修、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引发的游客跌落案件后,火焰山人民法庭及时向主管部门发出坎儿井安全防护司法建议,督促主管部门排查坎儿井安防设施、修补漏洞,保障游客及周边群众安全。
高昌区人民法院火焰山人民法庭庭长巴哈迪尔·热合曼(左三)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受访单位供图
火焰山法庭依托“背包法庭”工作模式,成立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团队,深入乡(镇)开展“大普法”“大宣讲”50余场次,发出《文物保护倡议书》1万余份,排查景区安全隐患5处。
守护“诗和远方”
4月5日,克然木接到高昌故城景区工作人员的电话:“法官,我们与游客发生了纠纷,您快来看看!”
原来,游客在景区游玩时不慎摔倒,致手机屏幕损坏。游客认为,景区道路损坏未及时维修导致其财物受损,而景区表示,是游客疏忽导致摔倒,应由其自行承担责任。双方因此发生争执。
“作为成年人,出入公共场所要注意财物安全,在景区也不例外。”克然木安抚了游客,又对工作人员说,“景区有加强管理、排除安全隐患的义务,要让游客尽兴而归!”在克然木的调解下,景区向游客支付了适当补偿,双方矛盾化解。
近年来,火焰山法庭探索司法服务旅游新模式,法官在景区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工作,畅通涉旅纠纷“绿色通道”,为游客提供“110”式司法服务。该法庭还相继成立火焰山、葡萄沟等7个景区法官工作室,与公安等职能部门联动建立“调解+监督+宣传”机制,形成旅游纠纷综合调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