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新视界 无人机培训解锁“新闻+服务”新技能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近日,新疆报业(传媒)集团负责组织实施的2025年“新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成果丰硕,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更在心得体会中展现出对无人机技术的深刻感悟与对未来工作的新思考。
此次培训,吸引了来自喀什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和田地区等多地县市融媒体中心的70余名学员踊跃参与。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科技之旅 感悟操控真谛
木垒县融媒体中心学员巨浩感慨,此次培训如同一场紧凑又精彩的科技之旅,让他在摸索与突破中,对无人机操控有了别样的感悟。
理论讲解时,巨浩听得格外认真。当老师讲到无人机的故障排查,他意识到这不仅是操控的学问,更是与机器“对话”的过程。比如电池续航突然下降,可能是电芯老化;飞行中出现异响,或许是电机轴承磨损。这些知识让他窥见了无人机运行的“健康密码”。而关于恶劣天气下的飞行禁忌,让他明白敬畏自然、遵守规则是安全飞行的前提。
实操课让他既紧张又珍惜。“一开始就遇到‘对尾飞行’难题,平时看别人操控轻松,可当无人机背对着我时,方向感瞬间错乱。”巨浩说,教练让他观察操作手势,他学着样子成功了,这次培训让他明白,无人机操控没有捷径,每一个精准的动作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试错与调整。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老飞手新校准 技术修行永不止
哈密市融媒体中心学员李华表示,七月的乌鲁木齐,阳光炽烈如他对无人机航拍的热忱。作为与无人机相伴多年的“老飞手”,这次培训让他在新闻航拍的赛道上再次校准了方向。
2013年拿起相机走进哈密日报时,李华从未想过无人机能成为新闻摄影的“第三只眼”。从2015年初次接触无人机时的手足无措,到2016年考取ASFC飞行执照时的笃定,再到2021年航拍作品《光热电站耀戈壁》在首届航拍新疆摄影大赛中获一等奖时的欣慰,无人机早已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他记录时代变迁的亲密伙伴。但这次培训让他明白,经验不等于标准,资历更需常学常新。
培训课上,专业讲师对DJIFLY参数的设置解析让他醍醐灌顶。“过去凭感觉调整的曝光参数,原来藏着这么多适配新闻场景的技巧;航拍构图课上,讲师结合新疆地貌特点讲授的多种构图方法,恰好解决了我多年来航拍构图中的困惑。”李华说,最触动他的是安全飞行规范的专题讨论,当同行分享因忽视禁飞区导致采访受阻的案例时,他愈发意识到,新闻追求速度,但安全永远是前提。
实操环节设在城郊的开阔地,李华和其他学员一起练习操控无人机飞圆形航线,并进行了实操考核。看着屏幕里的山川草原如丝绸般展开,他忽然懂得,技术升级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镜头语言更精准地传递新闻温度。通过考试,他拿到了UTC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操作手合格证,新的证书更是在提醒他,从“会飞”到“飞好”,从“拍得到”到“拍得好”,这是新闻工作者永不停歇的修行。
返程途中,无人机静静躺在背包里。望着窗外掠过的戈壁绿洲,李华想起第一次用它拍摄哈密风电基地的场景。那时的画面虽青涩,却开启了他用空中视角记录新疆发展的历程。如今,带着培训收获的新知识,他更有信心让这只“钢铁之鸟”飞得更稳、看得更远。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从规则敬畏到团队协作 感悟技术责任
策勒县融媒体中心学员艾散江·伊卜拉伊木说,培训初期,理论学习远比想象中复杂。从无人机的构造原理到航空法规,从气象影响到应急处理,每一个知识点都关乎飞行安全。记得第一次接触“空管条例”时,他觉得那些条条框框过于繁琐,直到老师播放了因违规飞行导致机场航班延误的案例,才明白这些规则背后是对公共安全的守护。理论考试前的挑灯夜读,让他深刻体会到:任何一项技术的运用,都必须建立在对规则的敬畏之上。
实操训练是最具挑战也最令人兴奋的环节。艾散江第一次握住遥控器时,他的手心全是汗,无人机在他手中像一只不听话的小鸟,时而左摇右摆,时而突然俯冲。教练在一旁耐心指导:“稳住摇杆,用余光观察无人机姿态,把它当成你手臂的延伸。”经过无数次练习,从简单的悬停、起飞,到复杂的8字飞行、定点拍摄,他逐渐找到了与无人机“对话”的节奏。
艾散江说,有一次在户外练习时,突遇阵风,无人机瞬间偏离航线,他按照教练的应急方案,迅速切换模式、调整油门,最终让它安全返航。那一刻,他不仅感受到技术带来的掌控感,更明白了“沉着冷静”这四个字在实操中的分量。
培训中最让他最难忘的是团队协作项目。他们小组需要用无人机完成一段地形测绘任务,从航线规划到数据采集,再到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成员默契配合。起初,由于分工不清,他们多次出现数据重复或遗漏的问题。后来大家坐下来复盘,明确各自擅长的领域:有人负责操控无人机,有人专注观察环境,有人专攻数据整理。当最终的测绘图精准呈现时,他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让他意识到,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团队的力量能让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从欣赏到实践 领悟多维视角与应变之道
蜿蜒的河流如大地脉络在云端舒展,城市楼宇在光影里堆叠成几何迷宫,田野色块随季节流转成流动的油画……泽普县融媒体中心学员马季初识无人机,是在别人的作品里,作品中镜头下的世界颠覆了他的认知,突破常规视角的画面,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空中叙事”的想象,也让他更加想亲手操控无人机。
课程最让他惊喜的是航拍理论部分。原来每一张震撼的航拍照片背后,都藏着对光线角度的计算和构图逻辑的推敲。比如同一座山在日出、正午、黄昏三个时段的航拍效果,光影的魔术让平凡的景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质。这种“从空中读解世界”的能力,比单纯的操作技巧更让他着迷。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实操的紧张,让马季至今历历在目。握着遥控器的手心沁出薄汗,无人机在离地半米时微微颤抖,他总因紧张导致操作失衡,无人机要么在低空颠簸打转,要么突然冲向障碍物。完成环绕拍摄任务时,看着屏幕里的画面,指尖残留的摇杆震动感与成就感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马季说,培训这几天是一场从欣赏到实践的旅程,让他懂得无人机不仅是拍摄工具,更是连接地面与天空的桥梁。无人机培训让他不仅学习到飞行与航拍技巧,更领悟到耐心与应变的重要。此次培训教会他用全新视角观察世界,换个高度,熟悉风景也能有新惊喜,收获远超技能本身。
“培训让我明白,飞无人机,规矩比技巧更重要,安全合规才是拍好家乡风光的前提。”轮台县融媒体中心学员马晓宁说;“培训让我深刻领悟:安全是飞行根基,理论实操融合是航拍出彩关键,未来将用无人机镜头定格更多精彩画面。”吐鲁番市高昌区融媒体中心学员阿地力·阿力米提说。
7月21日至25日,一场聚焦“新闻+服务”能力提升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培训在乌鲁木齐火热开展。张婧 摄
此次培训,为学员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与成长的优质平台。学员们的体会感悟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与成长,也为未来在新闻报道及“新闻 + 服务”领域更好地运用无人机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