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丨城市骑行:在“中速风景带”蹬载多维价值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胡大敏
炎炎夏日,热爱城市骑行的“追风者”,在乌鲁木齐随处可见。
他们身穿专业骑行服和装备,轨迹从喧嚣的城市CBD、安逸的街心公园,延伸至热闹的城乡接合部,河湖林草相拥的景区,在快慢自由转换间营造的“中速风景带”中,进行一场人与城的深度互动。
来自乌鲁木齐市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全民健身概念的深入推广,骑行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乌鲁木齐市已有超过1万人加入这个群体,涵盖青少年、中老年等年龄段人群。
长短随心的里程、挣脱都市藩篱的快乐与自由、破风而行的速度感等特质,让城市骑行的热潮在边疆迭起。
7月29日,骑行爱好者在乌市红光山生态园骑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胡大敏摄
将健康、美景收入囊中
7月29日,夕阳西下,在乌鲁木齐市华瑞街,每隔七八分钟,就有骑行爱好者疾驰而过。这里通车不到4年,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两侧绿树成荫,如今已成了乌鲁木齐的网红骑行公路。每天傍晚,来这里骑行的人络绎不绝。
今年37岁的孙宏已有10年骑行经历。孙宏家住乌鲁木齐市七道湾南路,下班后,他最喜欢来华瑞街骑行。他的骑行线路从华瑞街起步,经石人子沟南路、井沟路、观园路、温泉东路、沿河路再到七道湾南路。井沟盘山公路山顶,是孙宏与美景邂逅的地方。
夕阳西下,盘山公路犹如一条巨龙,与附近连绵的山脉、一泓碧绿的水库、碧玉色的林带,勾勒出一幅沁人心脾的画卷,他拍照记录下这美好一刻。
“这条线路50多公里,骑行两个多小时,沿线风景很美,我每周至少要骑行一次。”孙宏说。
乌鲁木齐市红光山生态园是一个开放式公园,也是一个天然氧吧。密布的树林、湖泊、观景台、骑行车道,让这里成为骑行爱好者们的“新宠”。
7月29日傍晚,18岁的邢小都从喀什东路骑行至此,走上观景台做拉伸运动。邢小都是一名高中生,骑行是他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假期我每天傍晚都会来这里,很凉快,路况好,骑车的年轻人多,那种在风中自由驰骋的感觉,真好!”邢小都说。
64岁的杨贵民退休后开始骑行,时间长了,夫妻俩都喜欢上了骑行。3年来,夫妻俩不仅骑遍了乌鲁木齐市区和周边,他们还将骑行轨迹延伸至全疆,甚至全国。“我们打算骑行去一趟川藏线,目前已买了去成都的火车票,计划用一个半月,打卡这条线路。”
乌鲁木齐市自行车协会秘书长张健介绍,目前乌鲁木齐骑行俱乐部有10余个,个人日骑行公里数在十几公里到100多公里,骑行线路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葛家沟、石人子沟、哈熊沟、城北新区、南山各景区和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昌吉市、五家渠市等。骑行人群中,50岁以上人群过半,年轻人占比约30%。
“以前是中老年人居多,现在年轻人占比越来越大。”张健说。
7月29日,乌市新民西街一家自行车销售店,摆放着各种骑行装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胡大敏摄
带火多元消费场景
骑行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诸多新消费场景也应运而生。
在乌鲁木齐市新民西街、西虹西路、长春中路等一些自行车销售店,不时有骑行爱好者来购买骑行装备。“买自行车后,大部分人都会配备头盔、手套、飞巾、袖套、码表、骑行眼镜、骑行服、前照灯、后尾灯等装备。随着骑行人群增多,骑行装备销售情况也越来越好。”在乌鲁木齐经营了3家自行车店的马宝国说,与去年同期相比,骑行装备销量增长10%至20%。
一到周末中午,在乌鲁木齐市周边石人子沟村、葛家沟村、方家庄村等地的餐饮区,停放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们休息时,就来这里就餐。
“每次我们去石人子沟骑行,都要把线路和用餐规划好,回来时,我们常在葛家沟村餐饮区吃饭。”骑行爱好者梁建军说。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物局)党组书记李文武介绍,每个周末,约有600余人到葛家沟、石人子沟骑行,带动周边60多家餐饮店、超市的消费,促进了周边乡村旅游、露营和夜间经济快速发展。
骑行轨迹的一次次延伸,不仅邂逅了充满惊喜的风景,也感知岁月沉淀和城市变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鲁木齐城市公交车很少,大部分人靠‘二八大杠’自行车出行,那时候路都比较窄,不少是土路,自行车经常陷入泥土里。”今年67岁的乌鲁木齐市自行车协会副会长王洪章发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道路还专门设置了自行车道,自行车也不再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它承载了锻炼身体、娱乐休闲、扩大社交圈等功能。
今年75岁的王子雄骑行16年。在他的记忆里,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城北新区、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等热门骑行线路,在十多年前还是荒凉之地。
“河马泉新区三面环山,以前这里是一个山窝,里面是成片空地,现在不仅建成了现代化新区,还建有自行车道,成了骑行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王子雄说。
8月1日清晨,骑行爱好者杨贵民(左一)与骑友单排骑行在北京北路上。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胡大敏摄
守护追风的自由
近年来,随着骑行爱好者越来越多,骑行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王洪章介绍,在骑行过程中,因为过马路抢时间、下坡车速快、团队骑行距离太近等问题,经常会发生意外情况。
“有一次骑行过红绿灯时,一名骑行爱好者因为抢时间,与一辆转弯的车辆发生碰撞,轿车引擎盖受损,骑行的人也受伤。”王洪章说。
如何守护追风的自由?一些资深骑行爱好者和行业人士给出了建议和提醒。
王洪章认为,首先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逆行,骑行时要佩戴头盔。在骑行过程中,尽量选择在自行车道或人行道上骑行,没有人行道的,选择道路靠右骑行,切勿进入道路中央骑行。团队骑行时,要单排骑行,且前后要保持5—6米的距离。
长途骑行时,需带足水和食物,进入山区骑行,要结伴同行。个人也要学习一些基本补胎技术,并随时携带补胎工具,一旦爆胎后,自己就能修补。
“最重要的一点,骑行的速度不能过快,平路时速最好保持在16码到18码,下坡尽量控制在25码以内。”王洪章说。
马宝国在乌鲁木齐从事自行车销售25年,有30年骑行经历。他认为,科学骑行很重要。购买自行车时,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身材比例来选择合适的自行车。骑行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骑车姿势。平路上要保持身体重心稳定,上半身放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同时双臂自然弯曲,便于腰部弓曲。上坡时要身体前倾,下坡时,重心靠后。
“上下坡时,提前调档,骑行上下坡期间尽量不要变速,避免变速器踩空,链条与牙盘、飞轮磨损,或出现踩空、掉链情况。”马宝国说,“做好安全防护,文明科学骑行,才能让骑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