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观澜丨边关问勇,“孤勇者”永不孤独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张蓓
何处问勇?去向边关。
行走在和田县这座沙海新城,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沙包一座连一座、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的一块荒漠。穿过东西走向的“问勇路”,向北追寻至乌宗库勒村,可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第一村’”石碑。看着镌刻着英烈魂的路牌、石碑豁然顿悟,两代“孤勇者”跨越时空在这里相遇,不是偶然,而是爱国忠魂的必然汇合。
7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1800多名官兵千里奔袭,18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如一把利刃,刺破了笼罩在和田上空的阴霾。叛乱平息之后,这些身经百战的战士,严守一道“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的命令,就地转业屯垦戍边,这一守就是一辈子。
70多年后,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战士为捍卫大好河山英勇牺牲,将鲜血和生命熔铸成战斗口号,“清澈的爱”感动中华大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冥冥之中,两代战士的爱国情、戍边魂在和田的大漠边关实现了交接,他们的故事清晰刻画出不同时代“孤勇者”不变的不屈不挠气节。“孤”意味着境遇的艰难、精神的对垒,是面对“死亡之海”随时要人性命的沙尘暴、是对峙加勒万河谷数倍于我方的来犯者;“勇”意味着面对绝境决不后退,是死死挽住战友臂膀逆风前行、是张开不满19岁的稚嫩肩膀守护家国。一代代戍边卫国精魂在传承中同行,“孤勇者”从不孤独。
面对孤绝境地,要问勇从何来,来自千秋家国大义,也来自身后万家灯火。90多岁的乌宗库勒村村民马木提·伊敏清晰记得,挺进和田的解放军战士,看到他满头大汗站在路边,立刻送给他一条毛巾擦汗;“问勇路”的路牌下,常常摆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鲜花和橘子,满是崇敬与思念。“老兵镇”“问勇路”“第一村”……我们把英雄的名字化作一个个地名,铭刻在山川大地上以志不灭英魂,也是请英魂一同见证,何以国泰民安。
回溯历史长河,张骞、班超、左宗棠……有无数心怀大义、勇往直前的“孤勇者”,在西北边关矗立起座座精神高山。自治区成立70年来,从支边青年到西部计划志愿者,从仗剑扶犁的兵团战士到全力奔赴的援疆干部,无数人在一声号令下慨然前行,像胡杨一样扎根,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把祖国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问勇路”上无问东西,惟愿山河安澜;“孤勇者”永不孤独,还有千千万万的后来者,续写勇者不惧的家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