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征途丨“中哈边境第一村”青春洋溢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萨尔乌楞村是吉木乃县吉木乃镇的边境村,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
近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队走进该村。沿着村道前行,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映入眼帘:戍边文化主题街区、中国广场、爱国戍边主题教室、“中哈边境第一村”观景台、军民护边群雕……红色戍边文化的魅力,在这里尽览无遗。
游客在萨尔乌楞村红旗门前合影留念(资料图)。吉木乃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走进村委会大院,石榴籽服务站里,两位村民正与接待人员交谈,咨询医疗报销事宜。大厅左侧,“时光邮局”的信笺、明信片漂亮醒目,墙上贴着游客们许下的各种心愿,其中一大半是祝福萨尔乌楞村越来越好的寄语;大厅右侧,共享工具房里,50多件常用的水暖电维修工具整齐摆放在架子上,村民扫二维码或在登记本上登记即可借出使用。
参观村容村貌,游览红色戍边文化景点,“考察”村委会大院,能深切感受到这个边境小村创新、创造、创业的气息,村里处处迸发着蓬勃向上的活力与生机。
“萨尔乌楞村2023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萨尔乌楞村党支部书记米卢瓦提·沙合提说,作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萨尔乌楞村的发展得到县里和地区的支持。过去,萨尔乌楞村曾面临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单一的难题。近几年,在吉木乃县委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村“两委”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村级“三资”进行流转出租、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本村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的不足3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86.8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22年的17580元,提高到2024年的27310元。
抓好农牧业是发展的基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新的增长极。
萨尔乌楞村拥有独特的红色戍边文化。上世纪60年代至今,该村牧民马合沙提·斯拉木一家“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情;百本巡边记,本本报国心”的故事,一直在当地牧民中流传。以此为基础,萨尔乌楞村村“两委”积极探索“党建+戍边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以“农牧托底、就业增收、旅游致富、边贸兴业”为发展思路,着力打造边境红色游品牌,实现农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使之成为驱动萨尔乌楞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6月29日,萨尔乌楞村石榴籽服务站工作人员向村民讲解党的惠民政策。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新的事业需要新一代的年轻人去干。在萨尔乌楞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是29岁,正是风华正茂、干事创业的年纪。”米卢瓦提说,从农牧业的发展到红色戍边文化的打造,年轻的村干部们以创新的干劲、创造的激情、创业的热情,事无巨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落实,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的致富路。
6月29日,萨尔乌楞村党支部书记米卢瓦提·沙合提介绍村民们自制的手工皂等旅游文创产品。手工皂是游客们最喜爱的产品之一。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摄
村里的红色家访点主人马合沙提·斯拉木正在接待一批上海客人。“他们听我讲戍边故事,品尝哈萨克族美食,很感动也很高兴。”马合沙提说,“现在村里的旅游火了,了解戍边故事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心里非常高兴。”
萨尔乌楞村是年轻的,因为这里有新的产业、新的观念、新的面貌。米卢瓦提是从萨尔乌楞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她说:“向新、向优、向强是我们的追求,希望萨尔乌楞村永远都保持发展的活力与生机,而世代传承的爱国守边优良传统永远都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