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系 边疆亦故乡
● 孟祥华/文
2005年夏天,我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种畜场中学支教。
初到新疆,看到简陋的校舍里学生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教好。我尝试了很多新方法,其中把课文编成剧本让大家演绎最受欢迎。当看到班里总是缩在角落的哈萨克族男孩在扮演“勇敢的战士”时的认真和投入,我知道学习的热情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2007年,我调入博州党委办公室信息科。我虚心向前辈请教信息编报的要点,从一点一滴学起。为了深入牧区核实数据,夜里经常要借宿在牧民家的毡房里。2008年,刚调任温泉县安格里格乡时,作为宣传干事,为调解草场纠纷,我跟着牧民在戈壁滩上来回走了十几公里。在教师、调解员、宣传干事等不同岗位的历练,让我认识到,每个岗位都是服务群众的舞台。
2016年,我担任博乐市青得里街道党工委书记,自行车成了我的移动办公室。车筐里常备着民情日记本、政策宣传册,还有为独居老人准备的降压药和为孩子们准备的糖果。每一次走访,都是我与群众心与心的交流。为打造好街道的夜市经济,我带领社区干部挨家挨户听取商户意见。夜市开业当天,灯火通明人群熙攘,艾力大叔递给我一个热乎乎的馕,笑着说:“书记,尝尝我们的‘幸福味道’!”那一刻,我品尝到了边疆人民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作者(右)在村民家新建的大棚里查看草莓长势。孟祥华供图
2022年,我到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任乡党委书记,面对各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困境,我与班子成员一起逐村“把脉问诊”。看到闲置多年的地膜生产线,心中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让沉睡资产活起来?经过多方协调,创新形成“国企+党支部+农户”合作模式,盘活了设备,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去年辣椒丰收季,我与农户们在田垄间核算成本收益,看着村民马大姐掰着手指头算账时的喜悦,我知道,我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
20年光阴流转,我已从一个青涩的山东大妞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博乐市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手机里存着几百个群众的电话号码,办公室里挂着各村送来的锦旗,亲手培育的服务特殊群体的“四叶草”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帮扶600余人次……回望来时路,基层工作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泪水,在泛黄笔记本的封皮上,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字迹虽已模糊,却铭刻着我青春最深刻的印记,我的心已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
(作者现为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