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间“好房子”
李晔/文
当斑驳的楼体披上“新衣”,当坑洼的路面舒展成柏油“长卷”,当昏暗的楼道亮起温暖的灯光,那些镌刻着岁月纹路的老旧小区,正在完成一场关于“家”的进化。从过去顶层渗水的烦恼到如今阳台花影的蔓延,从过去楼道杂物的堆积到如今邻里茶话的闲适,这场名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工程,标注着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的温暖刻度。
当“好房子”三个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不仅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成为丈量城市温度的一把标尺——老楼加装电梯的齿轮转动声里,藏着高龄老人重获出门自由的笑容;立体绿化墙上垂落的藤蔓间,系着孩童追逐嬉戏的欢闹;社区食堂飘出的烟火气中,浸润着独居老人捧起热汤时的眼角微光。这些看似细碎的生活图景,正以116.67万户家庭为坐标,在新疆大地描绘民生幸福的画卷。
阿克苏市英巴扎街道祥和里小区改造后的楼栋。蔡增乐/摄
老旧小区改造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改什么?怎么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本着“民声即蓝本”的初心,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新疆各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项项意见的收集,汇聚成一件件可感可触的举措。改造前的征集意见、改造中的居民监督、改造后的居民验收……为这项工程注入了温度。
在阿克苏市祥和里小区,10个老旧院落打破物理藩篱后的重组,让健身器材的金属光泽与文化长廊的木质纹理交相辉映。“顶层不漏、楼道不暗、冬天不冷”的朴素愿望,最终成为居民指尖可触的温暖现实。而公共空间的重塑,让各族居民在你来我往之中越走越近,小区更在其乐融融中焕发生机。
而改造的深意,早已超越物理层面的焕新。在吐鲁番“社区更新基金”的账本上,停车场收费与充电桩分成的数字,延长着公共设施的使用周期。和田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构建起的共建共治共享联动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家园守护者。这些不断探索的长效机制,如同给老房子注入了修复细胞,让改造的春风不止于一时一地。
从“走新”到“走心”,这场“为了一间‘好房子’”的民生实践,正在天山南北书写着新时代的安居答卷——在这里,城市的角落越来越温馨,奔波的心找到了温暖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