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访谈丨如何练好“内功”,让世界看见中国美妆?——专访珀莱雅创始人、董事长侯军呈
近年来,国货美妆崛起,作为代表之一的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是营收破百亿元的国货美妆企业,并连续两年稳居中国美妆行业营收前列,这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美妆品牌又该如何突围?新华网对话珀莱雅创始人、董事长侯军呈,探寻破局之道。
新华网:您刚刚从欧洲回来,这次到欧洲主要目的是什么?您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侯军呈:这次欧洲之行主要是围绕着产品的研发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同时我们也在荷兰的原料展上和一些国际顶级的原料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因为欧洲有先进的化妆品生物科技的技术,我们想通过优质的原料和企业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将全球的优质原料用于提升珀莱雅自身的科技力和产品力。
新华网:珀莱雅近两年都是中国美妆行业营收总额第一,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侯军呈:我们能够做到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渠道创新和产品创新。
在渠道创新方面,珀莱雅始终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地调整渠道策略,确保品牌铺货渠道与市场的需求、品牌的定位相匹配。在产品创新方面,2020年起,珀莱雅实行了“大单品策略”,以消费者为中心,我们持续发挥研发创新的优势。
新华网:您对珀莱雅的企业属性是如何定性的?
侯军呈:其实每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它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品牌能够赢得世界的尊重。所以我们这几年在做好珀莱雅企业的同时,也帮助行业整合资源,让中国的化妆品企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往国外很多行业都不了解中国,以珀莱雅为例,之前我们到国外参观,他们是不敞开大门的,但是邀请他们的高管到访我们公司以后,他们看了珀莱雅的工厂、研发、生产智能化,他就竖起大拇指,不得不佩服,他开始主动打开大门欢迎你去,可以和你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新华网:珀莱雅提出“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战略愿景,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自信和底气?
侯军呈: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我们本土的化妆品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原来的1:9变成现在的5:5。同时,当前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人均消费现在只有400元人民币,而欧美发达国家(化妆品市场)的人均消费大概在400欧元左右,因此中国的化妆品品牌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同时,全球化妆和护肤市场潜力也是很大的,随着研发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壮大,我们的研发成果也在不断地受到国际机构的关注和认可,2024年在巴黎成立了一个科技创新中心(即珀莱雅欧洲科创中心),我们整合全球顶级的研发技术资源,思考怎么样能够真正地和国际大牌实现同台竞争。另外一个是中国文化的自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美妆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新华网:整个美妆行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力”的概念,珀莱雅从“模仿跟随”转变为“自主创新”的意义在哪里?在这些方面珀莱雅取得了哪些成果?
侯军呈:其一是提升国货美妆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力是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货美妆不断在新原料、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比如在新原料的开发上,2021年,我国化妆品新备案的原料数目只有6个,而2024年化妆品新原料的备案数量达到了90个,其中八成以上都是中国企业备案的。
其二是促进美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过去国货美妆依赖代工、低价竞争,容易陷入同质化的内卷,自主创新让企业从“拼营销”“拼价格”转向“拼产品”和“拼服务”。
其三是增加中国美妆国际的影响力。比如2024年,在被誉为化妆品界“奥林匹克”的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上,珀莱雅的13篇学术论文均通过了IFSCC组委会审核并收录,其中一篇美白的研发成果受邀在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
新华网:中国美妆行业想要走向世界,有哪些突破口?
侯军呈:关键在于研发方面的创新和数字化、国际化。研发创新方面,我们想加强和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以及知名专家进行合作,加强研发的实力。珀莱雅目前获得了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未来还想冲击全省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技术人才团队的建设,引进了国内和国际顶级人才,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未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利用AI人工智能,进行精准地营销,产品的创新和供应链的优化方面可能做一些深入运用,探索建立美妆的大模型,为业务的决策提供动态支持。
国际化方面,走出国门以后可以扩大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确保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