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来的老师会整活 架起京和育人桥
2024年8月,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晨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和田分团作为北京第一批踏上和田这片热土的支教团,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在三尺讲台尽心从教,秉持晨曦研究生支教团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承诺,奋力书写服务西部的青春故事,共同谱写青年学子挺膺担当的时代赞歌。
深耕思想沃土,谱写“初心如磐”篇章。和田分团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扎实参与到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中,认真学习新疆教育大会、墨玉县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会精神,进一步厚实理论功底;加强师德建设,深刻把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和田分团立足学科专长创新育人路径,通过构建“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团队成员开展“美术中的革命史”“爱国标志设计”等特色美术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党史脉络,把稳学生思想之舵,铸牢学生信仰之基,补足学生精神之钙。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融合,更在学生群体中培育出“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爱国文化传播新样态,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青少年心灵深处。
在基层组织建设领域,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县域青少年工作与基层党建。在中国少年先锋队墨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中,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相关筹备和保障志愿服务工作。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团队成员高质量完成学校党支部换届筹备工作,实现会议流程零失误。
奉献三尺讲台,坚守“首师姓师”情怀。和田分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研究生支教团”的使命与担当,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在三尺讲台上贡献首师智慧,放飞青春梦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团队3名成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晨曦支教优良传统,立足大学所学专业,分别担任服务地学校七、八年级共计19个班级的美术、生物及历史学科的授课教师,累计授课已达830余课时,授课时长37000小时,覆盖学生共833人,和田分团成员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中,在服务地学校缺乏专任教师的情况下,教育技术专业的李靖宇通过自学,跨专业承担起七年级生物的教学任务,所教授的班级分别在七年级9个平行班里取得了第1、第2、第4的好成绩。
“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是首都师范大学晨曦研究生支教团的传统,如今这个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和田分团团长沈顺说道。成员李靖宇、王晨晗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出更吸引学生兴趣、更易于学生记忆的课堂。为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增强奉献本领,和田分团成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去旁听资深教师授课,并虚心求教如何掌握改进授课方式和控堂技巧,3人累计听评课200余节。同时,与“教学师父”保持密切沟通交流,积极探讨教学工作需要改进的方面,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3人累计参与教研活动60余次。
他们在实践中淬炼自身,面对坐满了“老教师”的公开课,他们从开始的焦虑胆怯,再到站上讲台时的从容自然,通过对课程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优化,在教学基本功、“课程思政”大赛中斩获佳绩,王晨晗获教学基本功校级初赛历史组一等奖。精彩的授课也赢得了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立足个人优势,发挥“永久奋斗”力量。从三尺讲台到文化阵地,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和田分团成员始终秉持“教育援疆,文化润心”的工作理念,在完成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多维育人实践,通过创新教育载体、深耕文化沃土,在祖国边疆书写新时代教育援疆的青春答卷。
在德育工作领域,团队成员展现出卓越的育人智慧。担任包联班主任期间为学生们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通过52次深度家访、百余次谈心谈话,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特别在法治教育方面,沈顺老师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策划拍摄“毒品案”“盗窃案”“故意破坏共享单车索赔案”“聚众斗殴罪案”等四类模拟法庭案例,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实践。其主导创建的校园公众号突破传统宣传模式,12期原创推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教育理念,累计浏览量突破3000人次,成为家校沟通的云端桥梁。
美育工程绽放异彩,团队成员深耕艺术教育沃土。通过布置校园美术宣传展示栏、书画作品展等载体,让学生作品成为流动的艺术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宪法书签DIY等活动,在墨玉县首届青少年儿童绘画比赛“庆元旦·绘未来”中,其指导的学生斩获县级二等奖,同时联合吐外特乡中学举办“石榴籽杯”书画作品汇报年展,将美育之种播撒在昆仑山下。这些艺术实践不仅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更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载体。
文化传承工程成效显著,团队成员以传统节日为纽带构筑育人矩阵。通过组织“书法传承经典”现场书法比赛、广播操比赛,并以“二十四节气”“元旦节”等重要传统文化节日为抓手,开展手抄报、包饺子、节目演出等专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生活。这些创新实践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生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团队成员先进事迹先后被青春和田、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这些充满温度的报道不仅彰显了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晨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和田分团工作的创新成果,更让实践样本走出校园,在更广阔天地激荡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墨玉的风吹拂着他们的脸颊,感受着那份沙的炙热和玉的温润。他们的故事留在了发黄的报纸上,也留存在昆仑雪山中,流淌着顺风展翅的抱负、志逾太宇的豪情、晨露迎晗的朝气。浓厚的支教师生情在支教育人、托举希望的过程中逐渐升温,他们将以更坚定的步伐,化作那一束晨曦的光,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点亮星空,传递热爱。
(通讯员 李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