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到冒烟 古代新疆人早已留下一份避暑指南
6月12日12时13分,新疆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12日午后至17日白天,南疆、东疆大部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上述部分区域的最高气温将达37℃以上。又到了“动一动”就出汗的季节,吃雪糕、开空调,穿凉鞋……人们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凉快起来。
如果度过炎夏的方法有段位,那么没电、没防晒衣的古代,新疆人在过夏天方面花得功夫,也分好几个段位呢。
青铜段位:扇子
现在,夏天人们用空调、电风扇吹风,古代新疆人“吹风”工具只有扇子。在新疆一些古墓遗址出土的文物,扇子可不算“稀罕物”。
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毛布扇子。
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发现了一把2800年前的毛布扇子,是迄今新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据推断,该扇子是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该扇子的扇面略呈长方形,是用原色毛布缝制,毛布长38.4厘米,宽29.4厘米;用红柳削制而成的扇把,长50厘米,粗1厘米。该扇子结构简约,扇把的选择比较随意,扇面也不够平整,略显粗糙,但实用性强,保存较好,堪称中国古代第一扇。
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毛布扇。
在洛浦县山普拉墓地,也出土过毛布扇。用圆木棍做柄,柄长52.1厘米,扇面呈长方形,用毛毡做里子,原白色平纹毛布做扇面,红色平纹毛布饰镶边。据推测,这种长方形扇子或许并非人们纳凉所用,但极有可能是用来遮阳的。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团扇。
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把小团扇,长13.6厘米,直径4厘米,是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用整体木板制作,木柄贯穿扇面,用黑色绘一条木柄与团扇相连的中轴线,在扇面上绘有两面对称的鸟、山峦、花草、花鸟等装饰,是唐代流行的一种纹样构图形式。当时的扇子一方面可以生风取凉,还是一种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艺术品,也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白银段位:穿戴
轻薄短……古代新疆人夏天着装,也如现在一样讲究。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重镇,吐鲁番成为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汇聚地,而炎热干旱的气候也为吐鲁番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物。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灯笼裤(修复后)。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裙子(修复后)。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一批灯笼裤、裙子等丝绸制品,质地都非常轻,非常薄。尤其是灯笼裤的设计非常“科学”,穿上后走起路来能带点风,会感觉凉快。专家推测,因这些衣物的材料全是蚕丝来织出来的,而且没有图案,所以应该是夏天穿的衣服。
炎炎夏日,凉鞋必不可少。古代吐鲁番人夏季也穿“凉鞋”。
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的蒲草鞋。
看,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发现的蒲草鞋。这种鞋子是由中原传入,多为百姓暑天所穿。这双精致的蒲草鞋鞋尖微微翘起,左右以圆珠型凸起。众所周知,草编的实物容易朽烂不易保存,而这双蒲草鞋能历经千年的洗礼,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的麻鞋。
阿斯塔那古墓葬还出土了一双麻鞋,用粗麻绳编织成厚底,由细麻绳编织鞋面。鞋面结构疏朗,中间编织成镂空状,与现代的凉鞋比较相似。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绘双人仕女图》中的女子也穿了这种麻鞋,说明麻鞋是唐代西域居民普遍穿的鞋子。麻鞋并不是西域的传统鞋履,应是从中原输入的。
《彩绘双人仕女图》(局部)中的女子穿着麻鞋。
夏季穿的短袖,千年前也已在新疆出现,只不过这种服饰当时被称为半臂。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发现了一件条纹毛布缝制的半臂,年代为2800年前。
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半臂。
到了唐代,半臂逐步演变成女人穿衣的时尚标配,丝绸缝制的半臂深受吐鲁番女子的喜爱。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彩绘女俑、舞俑,均有半臂形象的服饰出现。
关于遮阳帽,古人的款式与花样可不比现在少。早在晋朝,古人们喜欢戴一种“席帽”,席帽其实就是草帽,唐代以后,帷帽成为时尚单品。它一般是用皂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长度到颈部,这样就可以遮挡住面部,由于皂纱比较轻薄,所以并不影响视线。
戴帷帽骑马仕女俑
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出土于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唐代的小姐姐穿着鲜亮的衣裳,头戴帷帽,英姿飒爽,这个方锥形垂有纱帷的黑色高帽就是唐代女子外出防晒标配——帷帽。
这种帷帽的皂纱多数都是黑纱,这是在防晒的基础上同时又可防尘,还增加了一个隐形的黑色墨镜。这种“太阳帽”可以把脸浅露出来,不会遮挡女性精美妆容和华丽衣饰,给人若隐若现感觉,满足了女性爱美之心。
黄金段位:冰窖
夏天用冰,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1500年前,古代新疆人就发明了“冰箱”。
新疆考古工作者曾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多处特殊沙穴建筑,其四边有粗大的方木柱,采用横木加固,沙穴往下2米多深处有枯树叶、枯草等。考古工作者参照与此同类的建筑形制,判断其为冰窖,这种冰窖在尼雅遗址每一个大的聚落居址,几乎都可以找到。冰窖又称“凌阴”,是古代用于藏冰或夏天贮藏易腐物品的场所,功能与今天的“冰箱”类似。
尼雅遗址
研究人员分析,尼雅人的这种冰窖主要用于藏冰,他们冬天把冰块存入冰窖,在冰块上覆盖上树叶和枯草,用木板盖严冰窖口,这样冰块可以一直保存到夏季使用。今天南疆农村集市上的老式冰激凌,所用的披挂树叶的冰块,仍来自这类冰窖。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酸梅。
夏天渴了来杯冰饮料、吃个冰西瓜,那叫一个爽。这种“爽”,在古代新疆,人们也同样能体会到。
由于自古新疆人就有挖冰窖的传统,当时人们还会在冰窖里存放蔬菜水果。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了几枚酸梅,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夏天拿出储藏的冰,做一碗冰沙酸梅果浆的样子。看来,在古代,新疆人想喝一杯酸梅汤,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素材来源:新疆日报、新疆是个好地方、吐鲁番零距离、新疆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