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书评丨一部民族文学创作的鲜活文本——谢耀德长篇小说《马圈湾》读后
张映姝
《马圈湾》是新疆作家谢耀德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哈萨克族老阿肯和汉族养女巴合提古丽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阿肯阿依特斯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家乡木垒的致敬之书,更是一部超越自我的有写作难度的创作。

《马圈湾》
木垒是哈萨克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即便从小生活于此,身为汉族的谢耀德要熟知哈萨克族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不懂哈萨克语的情况下,这是个长期、有意识的累积过程。对于小说而言,如何把生活真实变成艺术真实是个难题。谢耀德突破了自己的短板,掌握了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和鲜活的细节,并结合自己多年对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思考,通过故事虚构,将哈萨克族生活中的必然性纳入小说逻辑,从而实现了小说的艺术真实。
书中把两代阿肯的人生故事与哈萨克族文化传承密切连接,彰显出文化自信。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提供思考: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化?这个问题对于任何民族都同样存在。对于哈萨克族而言,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一系列思想观念的转变。蝗虫灾害频发、牧区生态环境变化等也是新课题。具体到阿依特斯的传唱,老阿肯经过多年思考,认为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增加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新内容,而这一点他的养女牢记于心、付诸行动,从而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解决了传承与发展问题。现实远比这些复杂,但作者不回避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途径的文化自觉,值得肯定。
哈萨克族家庭收养汉族弃婴,并成长为女阿肯的故事,呈现出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生活样貌。通过许大爷、女阿肯巴合提古丽亲生父母等鲜活的人物故事,反映出木垒这片土地的发展繁荣是各民族共同建设的现实图景,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有力的文学书写和有效表达,真实可信、润心无声。
就新疆多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而言,《马圈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接地气的鲜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