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真相观丨为何艾德莱斯绸能成为丝路千年“顶流”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经纬之间,丝绸之路上千年文明与现代设计正悄然交织。
艾德莱斯绸(以下简称“艾德莱斯”),这种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的丝绸,曾因“一两黄金难购一尺”而成为宫廷装饰与身份象征,如今走上上海时装周T台,更借助标准化与数字化技术,向世界展开一幅文明交融的生动长卷。

集市上的艾德莱斯绸。 资料图
丝路瑰宝:穿越千年的技艺根脉
作为独具特色的新疆文化符号,艾德莱斯经历了从织染技艺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如今“火热”现象的转变,它成为人们理解新疆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和田“三宝”之一,艾德莱斯绸的织染技艺延续千余年。考古发现,洛浦县山普鲁古墓与尼雅古城遗址出土的丝绸碎片,与今日艾德莱斯在工艺上高度一致,印证其作为丝路原产技艺的纯正血脉。
艾德莱斯有着独特的核心技艺——“先染后织”,即通过扎经染色,在织造前便为丝线赋予斑斓色彩,形成如旋律般流动的纹样。
艾德莱斯纹样题材种类众多,承载着多元文化元素,大致可分为几何图案类纹样、自然现象类纹样、植物果实类纹样、动物特征类纹样、物品器件类纹样和饰品类纹样等类型。比如,艾德莱斯水纹样,呈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对水的礼赞和感恩之心,以及追求“滴水穿石”的坚持不懈精神。又如,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视石榴为吉祥果,象征着多子多福、和睦和谐、繁荣昌盛,艾德莱斯石榴纹样同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繁荣兴旺的追求。
艾德莱斯绸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别致的图案,还在于其色彩的斑斓。艾德莱斯的染色工艺多用天然植物材料,像核桃皮、石榴花、藏红花、沙枣皮等,这些材料不仅环保健康,还能确保染色后的丝绸长时间保持鲜艳,不易褪色。展开一匹新织的艾德莱斯绸,仿佛打开了大地的调色盘。帕米尔高原的初雪白、和田玉龙喀什河的浅葱青、塔克拉玛干落日熔金般的橙红……那虚实相间如光影般流动的色晕效果,让丝绸成为凝固的四季,更凝结了人们对自然与信仰的情感投射。

来自新疆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的演员们身着华丽的艾德莱斯裙,以热情奔放的舞蹈表演,拉开“千年丝路·遇见莎车”2025新疆莎车文旅(上海)推介活动的序幕。莎车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焕新织就:传统美学的现代破界
为传承并振兴这一传统手工艺,2015年,新疆建立艾德莱斯研发推广中心,通过标准化染色流程与织造工艺的创新,推动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2016年启动“艾德莱斯出天山”工程,在苏州大学建立研发小组,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该中心集结了疆内外设计师,孙秀琴、程应奋等一批设计师通过国际时装周展示,让传统技艺与国际时尚接轨。
今年10月,在第三届海派旗袍设计大赛上,艾德莱斯与海派文化深度碰撞。设计师将数码印花、激光切割与艾德莱斯纹样结合,其中一组作品以江南蓝印花布为基底,融入艾德莱斯石榴花纹,诠释“疆江南”的美学对话。
人工智能技术也参与创作,通过对传统纹样的AI解构,实现文化基因的智能转译。评委会指出:“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文化内核的深刻理解。”
如今,艾德莱斯已突破服饰边界,走进现代生活空间:艾德莱斯纹样被用于抱枕、桌旗,为城市家居注入丝路气息;笔记本封套、茶席等文创产品,让非遗美学融入日常仪式。
不仅如此,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一栋老建筑悄然换上艾德莱斯盛装,独特的民族风设计让建筑焕发新活力,这抹浓郁的“新疆味”实在让人挪不开眼,也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点。明快的色块与柔韧的形态铺满建筑立面,不仅再现了丝路律动之美,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让非遗成为可视化的城市记忆。

游客在乌市天山区新设立的街头景观拍照留念,身后正是换上艾德莱斯盛装的老建筑。乌轩 摄
赋能新程:非遗驱动的未来图景
在和田吉亚乡阿孜乃巴扎村——这座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丝绸村”,艾德莱斯不仅是一门传承千年的技艺,更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驻村干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立“讲师团”,并引入专业技术指导,推动产业从单一绸料生产扩展至领带、钱包、文创等20多种产品。
当地“吉亚丽人”艾德莱斯加工厂经改造升级,建成集抽丝、织造、展示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并成功打造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技艺+旅游”融合发展。随着直播电商兴起,艾德莱斯产品借助网络走向全国,带动百余农民稳定就业,年产值近500万元,织出一条非遗引领的致富新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艾德莱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有研究人员开始构建艾德莱斯数据库,对艾德莱斯织造技艺、纹样及其内涵文化等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归纳,旨在提高艾德莱斯在设计、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传播和应用水平。
数千年前,艾德莱斯绸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而诞生;如今,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今天,古老的艾德莱斯绸已走出新疆,销往全国,走向世界,这片丝绸继续编织着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既是回望丝路的窗口,也是通往未来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