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两地书①丨双姝策马行 千里共唐风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下,新疆日报社(集团)与自治区文物局联合推出大型全媒体报道“文物两地书”。
报道团队通过行进式采访,远赴全国各地,探寻血脉相连的“同源、同形、同神”的代表性历史文物,通过文物间的无声对话,共同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壮阔历史,生动呈现中原地区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刻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底蕴。
“文物两地书”专栏将循“万里同心”“万里同文”“万里同风”三个篇章展开,敬请关注。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银璐
如果陶俑会开口,她们的第一句话,或许是互道一声:“久仰!”——
“我是洛阳城的一抹胭脂红,春风拂过帷帽轻纱。此刻,马蹄轻叩盛世的石板,正赴九洲池畔的春日之约。你可知,千里之外,天山脚下,有位姐妹与我同沐这大唐的风?”
“我是西州故地的一缕赤霞光,吐鲁番的暖阳亲吻着印花裙裾。目光越过黄沙,我望向东方:那拂动你面纱的春风,是否也带来了洛阳的花香?素未谋面,却共有一个名字——大唐女儿。”

这并非幻想。洛阳与西州(今吐鲁番一带),两尊“彩绘戴帷帽骑马女俑”,跨越时空,静默“对望”。她们以陶土之躯,共同书写着盛唐“万里同风”的华章,成为“文物两地书”中动人的篇章,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风尚共融的深情。
对望·帷帽轻扬
时光流转千年。11月6日,这两件分藏新疆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的国宝,在“文物两地书”的海报中首次“同框”。她们的陶土之身,正娓娓道来那个气度恢弘的时代。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戴帷帽骑马女俑。河南博物院提供
“看这帷帽!”河南博物院文博助理馆员王琢凝视中原女俑,“薄纱垂颈,展露容颜。这是武则天时期兴起的‘新风尚’。”他回溯道,北朝至隋唐初,女子外出常戴长纱及腰膝的“幂䍠”,含蓄朦胧。“帷帽轻垂,窄袖印花衫鲜亮,围巾飘拂。这身行头,是胡风汉韵的巧妙融合,是丝路馈赠的时尚华章。而她端坐马背的从容,眉眼间的自信,正诉说着一个女子可策马春游、挥杆击鞠的开放时代。”盛唐气象,让面纱变短变薄,甚至催生了西域尖顶帽的流行。
“新疆女俑的帷帽,正是这风尚变迁的‘回响’。”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细数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发现:从幂䍠到短帷帽,再到各式胡帽,妆容亦日益精致——花钿、斜红、点唇,与中原仕女如出一辙。“这顶帷帽的演变,就是一条清晰的文化交流轨迹,”阿迪力·阿布力孜说,“从西域传入中原,又带着中原的审美新风,回哺西域。绿裙轻扬,她仿佛正陶醉于绿洲春色,那份悠然自得,与中原姐妹何其神似!”
这帷帽的变迁,正是东西风尚在长安与西州之间,你来我往、裁云剪月的生动写照。
共鸣·策马春风
更引人注目的是她们胯下的骏马与那份气定神闲。这绝非装饰,而是盛唐女子生活的真实剪影。
“窄袖印花衫,方便利落;策马时的从容神情,说明她们能自如参与春游、打马球甚至经商。”王琢赞叹,“这是唐代开放社会赋予女性的自信与自由之风。”这种风尚,同样吹拂着丝路重镇西州。阿迪力·阿布力孜指向新疆女俑:“她所代表的,正是西域女子效仿中原,享受骑马出行、参与社交的生活图景。中原的‘马上风采’,成为了丝路南北共有的时代符号。”

新疆博物馆收藏的戴帷帽骑马仕女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风尚的流动,从来不是单向。西域的帷帽、胡服元素丰富了中原衣橱;中原的服饰规制、女子骑马风尚,则深深浸润西域。这对隔空相望的姐妹,正是交融最鲜活的注脚。西域的帷帽,随驼铃翻越天山,装点了洛阳风华;中原女子策马的英姿与审美,如春风度玉门,成为西州女儿的向往。一顶帽,一袭衣,一匹骏马,静默无言,却铿锵诠释:大唐的魂魄,是兼容并蓄;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多元一体。这便是“万里同风”最动人的模样。
在新疆博物馆,《彩绘仕女弈棋图》的智慧对局,簸粮女俑、劳作妇女俑的勤勉身影……都在低语:中原文化的精魂,早已沿着丝路血脉,深深浸润了这片土地。
同脉·俑载礼序
俑的世界,是地上繁华的彼岸投影,更是中华礼序的庄严延续。
“新疆所出陶俑,文官威仪、武将雄风、仕女娴雅、乐舞翩跹,乃至十二生肖、镇墓神煞、胡商驼队……形态万千,”阿迪力·阿布力孜介绍,“它们承载着‘事死如事生’的古老信念,是中原丧葬礼制扎根西域的明证。盛唐厚葬之风,寄托着将生前锦绣带入永恒的祈愿。”
河南博物院的隋唐展厅,是另一个俑的集合。文官的庄重、武将的肃穆、天王俑的威猛、镇墓兽的雄奇、胡人牵驼的异域风情、乐舞俑的曼妙身姿……共同构建了微观的烟火人间。胡俑与驼俑的队列,正是丝路血脉奔流不息的缩影。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天王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从洛阳到吐鲁番,魁梧的天王俑矗立墓道,震慑邪祟;俑的规制、数量、工艺,无不严格对应墓主生前的荣光与地位。这是大唐律令与中原礼制在西域大地有效推行的无声碑刻。“以俑随葬,源于事死如事生的古老哲思。”王琢阐释,“它要求严格依照生前规制安排身后世界,这是中国古代礼制精神的深刻体现。正因如此,这些陶土之身,成为我们叩问历史、补史证史的珍贵密钥。”
密码·服章载道
服饰的变迁,是流淌在俑身上的文明密码。
圆领翻领、印花刺绣、宽袖窄袖、长裤长裙……在王琢眼中,俑的衣冠是流动的史册:“曾经以中原规制为主的服饰,因吸纳西域的窄袖、联珠纹、波斯锦、尖顶帽而焕发新彩。与此同时,汉魏冕服的典雅规制,在新疆出土的衣冠俑身上依然清晰可辨,中原风仪,早已成为边疆儿女共同的审美。”

新疆博物馆收藏的鸡首人身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那些斑斓的彩绘泥俑,便是中原文化深刻塑造西域的明证。”阿迪力·阿布力孜强调,“不仅是吐鲁番,古龟兹等地亦发现带有浓郁中原特征的墓葬遗迹。”墓中伴出的《诗经》《论语》《孝经》等儒家典籍残卷,更如星火点点,照亮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主导地位。
这两尊策马女俑的“隔空对话”,其意义远不止于风尚。她们是唐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西域、推行共同制度文化结下的硕果。“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设立,如同坚实的桥梁。”阿迪力·阿布力孜指出,“‘大一统’格局下,军政制度畅通,汉字汉语、儒家典籍、礼仪制度、生产技术广泛传播,中原与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空前密切。”中原文化已成为西域社会深厚的底色,西域各民族文化则如涓涓细流,不断汇入并壮丽着中华文化的洪流。
这“万里同风”,是制度保障下的文化互鉴,是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最佳注解。
今日,驻足于这两尊穿越千年的女俑前,这跨越时空的“对望”,写就一封来自历史深处的“家书”。它无声诉说着:新疆与中原,自古血脉相连;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这里的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壮阔江河中奔涌的支流。纵使山河万里,文化根脉相连;纵然千年流转,血脉永续。
“文物两地书”已然翻开首页,更多深藏于历史中的精彩篇章将被唤醒,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