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在查干草村书写青春答卷
韩丽君
当暮色漫过天山,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乌尔禾镇查干草村被一束束光影唤醒,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画着各族村民笑脸的文化墙在路灯下格外鲜活。这是我回到家乡6年来,每天都能看见的温暖风景。
从周口师范学院毕业后,我回到家乡,从一名青涩的村务专干,逐步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我的手心沾过风沙,也留下了成长的印记,但家乡飘出的烤包子香气、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让我越来越坚信:奋斗是青春里最热血的答案。
记忆中的查干草村是臭臭的,院子就是露天养殖场,一到夏天,苍蝇蚊虫四处乱飞。那时,我和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总盼着能去看看烟雨江南。2016年7月,我收到周口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原以为那是一张告别家乡的“通行证”,却没想到,那是“归来”的开始。
大学期间,我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泥泞的土路铺上了沥青,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厕所、通了天然气;乌尔禾区的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肉孜大叔家院子里挂满金丝南瓜,旁开阿姨家的葡萄架上果实累累。2017年暑假,我参加了乌尔禾镇“我是一颗石榴籽”演讲比赛,领奖台上,镇领导握着我的手说:“新疆的农村是片广阔天地,年轻人应像胡杨一样扎根在这里,将来回来建设家乡。”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底生了根。
2019年7月,我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务专干。那时的我,跟着同事走遍了戈壁边缘的农田、草场深处的牛圈,在尘土与星光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经艰辛,村集体经济组织终于成立。当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按月领到工资时,我忽然懂得了“扎根”的意义——青春的价值,真的能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比哈密瓜更甜的果实。
2021年5月,挂着艾德莱斯绸装饰的隐禾民宿、摆着冬不拉的驼铃酒店相继开业,游客抱着牧民孩子的小木马合影,笑声不断。随着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家乡的民宿和酒店越来越多。我和同事组织乡亲们参加客房服务技能培训。开课那天,教室座无虚席,大家反复练习客房清洁标准、折叠技巧等。乡亲们稳稳端上了“旅游饭碗”。
我还牵头办起夜校,白天传授种植技术和电商知识,晚上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小课堂”。热依汗·古丽常缠着老师“开小灶”,后来凭借流利的国通语,应聘成为民宿服务员。村里组建了舞蹈队,农闲时大家一起排练舞蹈,逢年过节,便搭起舞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每年10月,我们村与哈克村联合举办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煮的奶茶、“好媳妇”手中的绣花针、“好邻居”间的互助情谊,成为村里最生动的家风课。村民们常说:“大家得像一家人,日子才能像天山的泉水,甜到心里。”
如今的查干草村,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晚霞里的胡杨林宛如绝美油画,演艺广场上的灯光秀映亮戈壁星空……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的汗水,更是每一位查干草村人用双手创造的成果。
时光荏苒,我的身份变了,初心却从未改变。我从前辈手中接过的,是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的责任。未来,我将怀着这颗初心,在查干草村的土地上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