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的快乐,就在弯腰拾穗间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张小宓
挖红薯、拾土豆、捡落叶……秋收后的新疆田野非但没有沉寂,反而因“捡秋”游客的到来焕发新生机。“今年流行到地里捡秋,享受劳动过程。”“在捡不完的新疆菜地里,快乐也捡不完!”近期,这类充满泥土芬芳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持续走红,成为这个秋天最接地气的旅游新风尚。

孩子们展示着自己挖的红薯。 韩景敏 摄
何为“捡秋”?简言之,就是在秋收后走进田间地头,捡拾遗落的农作物,既体验农耕乐趣,又践行节约理念。
从9月中下旬至10月底,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的长山子镇、三道坝镇、羊毛工镇迎来大批自驾“捡秋”客。为满足游客需求,一些村庄特意预留了红薯地、萝卜地,待机械采收后向游客开放。“我们正考虑设置明确的‘捡秋区’标识,让游客玩得更尽兴。”米东区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军说。
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土豆、白菜、甜菜等作物收割后,农户们也欢迎文明“捡秋”。“这既减少了浪费,又带动了农家乐和特产销售。”该镇宣传专干玛迪娜·莫合亚提提醒,游客需事先征得农户同意,不进入未收割农田,要做到“无痕捡秋”。

课堂搬到田间,接地气又受欢迎。韩景敏 摄
“捡秋+”模式今年持续升级——与采摘、手作、徒步、品尝美食结合,形成全新的亲子游、研学产品。乌鲁木齐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宣传推广与对外交流科科长海燕说,未来将推出规范化“捡秋线路”,在指定区域丰富体验内容,让秋游更有深度。
在乌鲁木齐六亩半手作文创园,一场秋日研学正火热展开。孩子们挖出红薯后,用红薯叶做植物拓染,用果皮做天然染料,在27亩农田中感受“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农耕美学。“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这是一堂最生动的自然教育课。”负责人韩景敏说。活动自9月启动以来,已吸引2300余人参与。
新疆旅游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晓宇认为,“捡秋”走红的背后,是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绿色消费理念的融合。他建议文旅部门可以联合农户、文旅企业,一起梳理“捡秋日历”,将季节性活动与民宿、非遗等业态串联,让这份秋日限定的快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这个秋天,新疆的田野正在书写一则温暖启示:最美的风景在自然深处,最真的快乐在弯腰拾穗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