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瑰宝丨汉代扑满 小陶罐里藏着大智慧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赵梅
近日,一件汉代扑满在扬州博物馆《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中亮相。它的外形与现代的存钱罐很相似——顶端有投币口,腹部有系绳悬挂孔。它的个头不大,高仅5.5厘米,腹径10厘米,却凝聚着古人传承千年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学。

近日,在扬州博物馆《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亮相的汉代扑满。唐炜摄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文强介绍,这件扑满由工作人员从当地藏家手中征集而来。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汉代扑满,它见证了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钱币流通的历史。
扑满的历史可追溯至秦代,当时它被称为“缿”。据秦代法律规定,钱缿必须公开使用,居民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物品时,所收钱币必须当着买者的面投入缿中。散市后,官吏会清点钱币并按规定收税,以此防止商贩克扣钱款、偷逃税款。钱缿堪称早期政府管理市场的“官方收银台”。

近日,在扬州博物馆开展的《丝路遗珍——古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展。唐炜摄
到了汉代,钱缿演变成扑满,功能从官方监管发展为民间存储。古人为了存钱方便,对其进行了巧妙改良:只设投钱口,不设取钱口。钱存满后,只能敲碎陶罐才能取钱,“扑满”之名由此而来。
在古代民间,扑满还有闷葫芦、哑巴罐的别称。古人所说的“闷声发大财”,形象地描述了钱投进去发出的闷响——声音越闷,说明存钱越满,小财已汇聚成了大财。
扑满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只进不出”的设计,体现了古人积少成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暗含了“满则扑之”的哲学智慧。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提到:“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将有扑满之败。”意思是,一味聚财而不懂散用,终将如扑满一般因满而碎。这一智慧告诫后人,为人处世应保持谦虚,骄傲自满必招损毁。

这件汉代扑满外形与现代的存钱罐很相似。图片由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供图
唐代,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扑满开始出现纹饰与彩绘,形制也趋于扁平稳重。宋元之后,随着纸币的出现,扑满的使用日益减少。到了明清时期,其功能已逐渐退化。
如今,扑满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所蕴含的勤俭节约理念,以及“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智慧,依旧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就像这件汉代扑满,历经两千年岁月洗礼,依然温润如玉,启迪着今人传承发扬这些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