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十八洞》绘就乡村蜕变画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用舞蹈讲好湖南故事,让十八洞村的蜕变被更多人看见,这是我们创作的初心。” 在刚刚于乌鲁木齐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现场,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小标望着舞台上演员,眼中满是期待。舞蹈《锦绣十八洞》,带着湘西苗寨的独特风情与时代温度,向中国舞蹈最高奖发起冲击。

舞蹈《锦绣十八洞》在乌鲁木齐大剧院上演。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灯亮、乐响,在舞台最深处,一排绣娘低头坐在板凳上,手中的“针线”随着湘西苗歌的韵律起伏。没有复杂的队形变换,没有炫技的高难动作,演员们通过“接龙式”的动律传递,将单一动作的简练重复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清脆的苗鼓声声入耳,清丽的身姿摇曳生姿,仿佛将湘西大山里的梯田、苗寨、绣房都搬上舞台。这支6分钟的舞蹈,由“静”向“动”的转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绣”出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
而这动人的舞台呈现,皆取材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 ——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是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十八洞村有太多感人故事,从过去50多个大龄男青年娶不到媳妇,到现在姑娘们主动嫁到村里。从曾经的贫困山村,到如今产业兴旺的新农村……我想用舞蹈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刘小标说。舞蹈中,演员们手臂轻扬的动作源自湘西苗族绺巾舞,指尖翻飞的姿态提炼自苗绣刺绣的日常,就连舞步,都复刻村民走在梯田山路上的节奏。“我们不想只展现苗绣技艺,更想通过舞蹈,让观众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活’起来。”

舞蹈《锦绣十八洞》剧照。资料图
舞蹈最精彩的莫过于结尾处的“拼图”设计。演员们将手中的小马扎翻转拼接,瞬间组成了十八洞村的标志性Logo。这个由“十八”、握手、山洞、梯田等元素构成的图案,背后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刘小标揭秘,“当年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握着村民的手问寒问暖。这个真实场景后来被设计成村标,我们把它化作舞蹈的点睛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参演《锦绣十八洞》的30余名演员,是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学生,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另一部参评作品《颤悠悠的板凳琴》演出任务,该舞蹈也是取材于十八洞村故事。大学生夏欢说:“排练时,刘院长总跟我们说,要把对土地的情感放进动作里,现在站在荷花奖的舞台上,我们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
大幕落下,掌声未息。这支承载着湘西大山里脱贫故事的舞蹈,正在天山脚下绽放异彩。“希望观众通过这个作品,看到苗绣、苗歌的魅力,看到十八洞村通向幸福路的蜕变,看到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深切关怀、对百姓生活的牵挂,那样我们创作的意义就实现了。”刘小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