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疆丨边关村落

品读新疆
那云,那湛蓝的天空
还有那山高水长
无不旖旎着秀丽的景色
一条幽长的柏油马路
蜿蜒着岁月的色彩
点击音频收听《边关村落》
“我家住在界河边,祖国母亲在心间,种田放牧护国土,世世代代守边关……”这首民谣,唱的是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村民们巡边护边的故事。“萨尔乌楞”意为金色的草甸,中哈界河乌勒昆乌拉斯图河从村旁流过,装点着这个美丽的边关村落。
吉木乃县有114.7公里多的边境线,萨尔乌楞村又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边境线贯穿沙漠、戈壁、草地等多种地形,其中一段还要穿过牧区,有时动物迁徙会撞坏铁丝网,村里的护边员需要随身携带铁丝等进行修补维护。牧民抵边放牧容易发生牛羊等牲畜越界的情况,这就需要巡边人员搞好边防政策宣讲和不间断巡查。

初秋时节,我来到萨尔乌楞村。汽车驶进村庄,远远看见家家户户房顶上都绘有国旗图案,院墙仿长城造型建造,路边随处可见爱国守边的宣传画,边防特色十分突出。
下车,我在一组宣传画前驻足。正在端详,一名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自我介绍叫哈衣那尔·巴合提,是村里的戍边红城旅游公司经理。
“这组图是根据村里两代人护边的真人真事画的,村子里墙上的每一幅画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哈衣那尔指着画上的人物给我讲解,村民马合沙提的父亲斯拉木是村里的第一代护边员,巡边时经常带着年幼的马合沙提,去世前他把马鞭子交到了马合沙提手上,嘱咐儿子继续巡好边。同时,马合沙提把父亲记录边情和巡边感想的巡逻日记也继承了过来,继续写下去,父子两代人巡边累计35年,记录了近100本巡边日记。于是,也就有了墙上“一条马鞭子,两代护边情;百本巡边记,拳拳报国心”的故事。
穿行在萨尔乌楞村,映入眼帘的还有道路两侧的“护边一日行”路线图、“一生只干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等标语,大大提升了村容村貌。

哈衣那尔来了兴致,非要带我们到马合沙提家看看。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出去,听到消息的马合沙提远远地在门口迎候、握手,用恭敬的民族礼仪向我们问好。
一进门,房间里充满了奶茶香味。墙上挂着老一辈护边员使用过的马灯、装具,柜子上摆放着奖杯、荣誉证书,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马合沙提捧出他的巡边日记,翻阅着发黄的纸张给我们看。日记里,详细记录着巡边护边点点滴滴的人和事。
“今天,我们主要巡查了国门附近的铁丝网,给国门旁的67号界碑描红,我们就是一块移动的界碑……”马合沙提挑出其中一篇,让我们看。日记的结尾,还有他写的一首小诗:家门连着国门,守边就是守家;日月从肩头过,边关靠世代守。
女主人微笑着,给我们每人递上一个羊角图案的搪瓷碗,往里面倒入奶茶。不一会工夫,桌子上摆满了包尔萨克、果酱、酥油、奶酪、奶疙瘩等美食。
马合沙提时不时催我多吃点,一样来一点地塞给我。面前的美食,每个品尝一小块就会有饱腹感。然而,正餐还未开始,这只是餐前“序曲”。当女主人撤下这桌食物时,又为我们奉上了一大盘热气腾腾的手抓肉。盛肉的盘子大概有桌子的三分之一那么大,风干牛肉、牛肚和马肠,搭配着装得满满当当。随后,女主人又端来一碗泡在肉汤里的洋葱碎块和一盘蒸熟的胡萝卜和土豆。

“来来来,吃肉吃肉,尝尝萨吾尔山的风干肉!”马合沙提站起来削肉,大家也停止了聊天。牧民自家打磨的刀非常锋利,为尊重客人,主人的刀口是对着自己的。因此,大家要保持安静不让削肉的人分神,同时也是对主人款待的回敬。当马合沙提将削好的肉块摆满盘子边缘,再淋上一层层浸满肉汤和洋葱碎片的浓汁时,每个人在座位上挪动身子,换了个姿势,拉开了吃肉的架势。
这道牧场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蘸着浓厚香醇的汤汁,配上蒸熟的胡萝卜、土豆,肉片和肚片瞬间滑过舌尖进入腹中。顿时,大家眼里都露出了光芒,兴奋地把眉毛挑出额头,相互对视,频频点头,嘴里不时发出肯定的声音。
“怎么样,好吃吗?”女主人仍不忘抽空过来给我们添茶。我说太喜欢她的风干牛肉了,人间美味。

半小时后,我们推开眼前的碗盘,往椅背上靠去。谢天谢地,终于消灭了眼前的食物。谁知,喝茶的碗又被抹亮,一盆热气腾腾的麦粥端上了桌。我不由暗暗叫苦,犹豫着接过她双手递来的麦粥,只好再次上阵。
我在女主人微笑注视下,喝下一口。原以为舌头已经麻木,可是我的味蕾再次受到刺激,那滋味是无与伦比的。这时,马合沙提拿起冬不拉,不紧不慢弹唱起来,大家也跟着跳起了“黑走马”。总之,不用去管时间,让时间自然流淌就是了。
渐渐地,大家的说笑声慢慢少了,已是晚上11点多了。走出马合沙提家,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月光如水,照得村子影影绰绰,满天的繁星仿佛伸手就能摘到。萨尔乌楞村在恬静中渐渐丰盈着,愈发清晰明亮,宛若在与月亮呢喃低语。夜深了,喧嚣了一天的边境村落安静了下来,农牧民小院里的一盏盏灯相继熄灭,墙壁上的画中人与村民一起进入了梦乡。
文/宋鹏

主播:雷帅
《超级演说家》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