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
张祖豪 邹赞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美丽新疆》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隆重上演,奉献了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盛宴。
根脉相连:
独具特色的共同体意象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之地,这里拥有奇谲壮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新疆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共同体意象。从凯歌进新疆到兵团精神,再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时代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交融,成为记录70年来新疆现代化发展的生动注脚,也在此次《美丽新疆》晚会中得到了艺术化呈现。
在第一篇章里,《凯歌进新疆》戏剧化表现了新疆和平解放的历史片段。解放军部队穿越戈壁荒漠,克服艰难险阻,在各族群众的帮助下走出了大漠。这一片段没有冗长的铺垫,也不需要旁白解读,各族群众箪食壶浆欢迎解放军进疆的历史场景,成为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解放军战士与新疆各族民众团结互助、生死与共,沙漠中的水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生命之泉,更是象征意义上的团结之泉。《凯歌进新疆》将歌颂民族团结主题放置在新疆和平解放的新征程起点,为整场晚会奠定了共同体记忆的基石。

演员在表演歌舞《美丽新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1978年,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创作完成,这首讲述少数民族青年告别爱人、参军戍边的歌曲很快传唱全国。本场晚会的第二篇章,再次升华了这首经典歌曲蕴含的深刻主题。葡萄的成熟象征着爱情的成熟,而青年参军入伍、保卫边疆的选择则是这种成熟情感的升华——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担当,对国家责任的认同成为葡萄生长一般自然的情感选择。舞台塑造出的恋人在葡萄园中分别的场景,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超越了地域的框限,成为所有戍边将士家庭的共同情感体验。
群像呼应:
跨越时空的多维叙说
晚会的三个篇章,从时间的维度,描绘了自治区成立以来的时代特征;而每一部分,又在共同体意象的铺陈与艺术设计的巧思中,叙说着新疆各族人民跨越时空、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图景。
晚会第二篇章情景歌舞《天山南北》以改革开放为历史节点,通过聚焦服装、商品等符号变迁,展现了新疆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服装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丰富,更象征着身份认同的深化。演员民族服饰与当代衣着的混搭风,表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和谐共存。节目中,快递员为买买提大叔带来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少数民族群众欣赏流行音乐,展现了知识传承与现代教育在新疆的深入推进,“文化”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动力。
《一份特殊的关爱》通过三个感人故事,完成跨越时空的深情讲述,是晚会最动人的段落之一。魏德友老人坚持守边62年,而如今站在舞台上的,是像他同样决定戍守边陲的女儿魏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将深挚的国家认同转化为具象的人生选择。舞台设计上,群众演员用波浪形人墙将舞台分隔出“过去”与“现在”:左边是曾经的真实故事再现,右边是讲述当下的魏萍。“过往”与“现实”在人群间形成了自然接续,隐喻着共同体意识的坚守正在代代传承。

节目《一份特殊的关爱》表演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西部计划支教青年的故事展现了国家对边疆教育的重视,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支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共同体内部情感纽带的联结者。通过教育,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共享同样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是共同体中互帮互助、团结共生的生动写照。群众演员此时站成两排,朝向前方,象征的正是教育所指向的未来。
史诗与歌:
艺术融合观照新时代风貌
晚会《美丽新疆》有机融合了舞蹈、音乐、朗诵、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情景歌舞《天山南北》、创意诗舞画《时代交响》等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晚会第三篇章对史诗的创新运用,是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艺术实践。《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和《阿依特斯》曲艺,都是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对其进行改编与填词,实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演员们深情演绎史诗《玛纳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当史诗原段与填词后的版本相继呈现,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晚会既保留了原词原段,又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填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尊重历史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姿态。如根据史诗《玛纳斯》旋律填词“百姓团结,众志成城,唱响祖国的歌声”;根据史诗《江格尔》填词“多少中华子孙在这里,扎根沃土心相连,放飞共同的心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早已深植各民族淳朴的追求之中,当它们与时代结合,传递出的是共同体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亮丽光彩。
多民族艺术的表演、《木卡姆》的改编呈现以及多种民族文艺的同台展示,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宏大体系。史诗的并置不是简单的节目编排技巧,而是“多元一体”格局的艺术表征。每一种史诗都保持其艺术特征,又在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同时,晚会注重融合多样丰富的感官体验,以多维体验提升气氛的炽烈,这与晚会所想表达的新时代新疆发展成就相呼应。《时代交响》通过诗歌朗诵与舞蹈造型,展现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等现代化成就。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共同体愿景。展现了文化自信和科技进步共生共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
“大家”“小家”:
共同体意识下的家国之思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源于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各族人民心灵深处。晚会《美丽新疆》注重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具有典型性的个体视角中交替切换,即使节目编排富有节奏和审美的变化,也传递出共同体意识下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的命运交织。
在《凯歌进新疆》的尾声,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消息传遍天山南北,库尔班大叔决定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这种场景衔接,完成了个体叙事与国家叙事的完美结合。库尔班大叔的故事呈现的是边疆人民与伟大领袖“心连心”的深厚情谊,国家认同已经内化为最朴素的个人情感。歌舞《燃情岁月》的结尾,支边青年的家庭一个个从远处浮现,一种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支边不是短暂的行为,而是生生不息的世代承诺。这一艺术表现将个体家庭史嵌入共同体的宏大叙事,使历史成为有温度的生命历程。

舞蹈表演《燃情岁月》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歌舞《牵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纽带。歌词塑造了一个没有具体指明的“你”,“你”对新疆各族群众关心关爱,又深入群众之中。节目以“牵挂”为名,又隐含着双向的情感内蕴。“牵挂”,既包含党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牵挂,也体现着新疆各族人民对党的感恩,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动正是共同体之下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状态。
晚会最后,全体演员合唱主题曲《美丽新疆》,所有的“小家”与“大家”都回到舞台上,将整场晚会推向高潮时刻。在共同的歌声中,各民族美美与共,共性升华,跨越时空,融为一体。
晚会通过精妙的艺术设计和编排,成功讲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的成功实践:历史与现实在舞台上交汇,“小家”和“大家”交替浮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普遍的精神象征。晚会从历史记忆的维度切入,逐渐融入具有时代气象的“多元一体”格局,再到现实观照与未来期许的结合,指向人民共同的愿景展望,全方位展现了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成效,为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文化润疆贡献了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