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漫为桥 链接新疆文化与世界市场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娜 赵剑尘)从斩获全球影史动画片票房冠军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引发全民情感共鸣的《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国产动漫已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双重跨越,不仅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也成为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生动载体。
如今在新疆,动漫正日益成为推进文化润疆与社科普及的重要载体。在第三届新疆动漫节上,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高薇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在充分肯定新疆动漫创作独特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为新疆动漫从业者提供了前沿创作思路。
架起动漫金桥 绘就新疆篇章
马黎在以“架起动漫金桥,绘就新疆篇章”为题的演讲中,系统回顾了新疆动漫的发展历程——从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茁壮成长为一座日益宽阔而坚实的“文化金桥”。
这座桥梁将新疆浩如烟海、多元共生的文化资源,与全国乃至全球顶尖的创意智慧、前沿技术和广阔市场紧密链接,由此催生出一大批增进文化认同、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优秀作品,同时还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动漫英才在这片沃土上耕耘。
马黎说,新疆动漫节经过第一届的播种希望和第二届的破土成长,如今第三届新疆动漫节已成长得枝繁叶茂。系列化、品牌化的作品开始涌现;本土动画工作室如雨后春笋,焕发勃勃生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业注入智力活水;跨界合作蔚然成风,彰显出动漫与科技、文旅、非遗、商贸等领域结合所带来的生机活力和带动区域发展的巨大潜能。
“目前已有团队正在尝试为天山天池的仙境、喀纳斯湖的秘境、阿勒泰滑雪的激情制作动漫宣传片,用更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广新疆旅游。”马黎说,这正是文化润疆工作在动画领域生动而具体的实践。
正如马黎所说,动漫这座“文化金桥”,正将新疆丰富的文化瑰宝、自然风光、民俗人文,以动漫语言生动地呈现出来。它为探索中国特色动画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新疆经验”与“新疆智慧”。
“新疆的区位优势与丝路节点属性,使其既具‘向西开放’的天然通道,也具‘从屏幕到场景’的落地空间,为数字文化出海、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旅场景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假以时日,新疆动漫必将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塑造中国动漫发展的新版图。”马黎说,这正是新疆特有的机遇。
从资源到IP 新疆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动画转化之路
主旨演讲中,高薇华以《从资源到IP:新疆文化与自然资产的动画转化之路》为题,讲述了关于如何将新疆浩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通过动画转化为这个时代最具价值的文化IP的思考。
在高薇华看来,新疆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资源禀赋——丝路驼铃、英雄史诗、民族特色,还有那震撼人心的山河壮景。然而,在过去,这些资源更多是“静态”的展示。在体验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更强的吸引力,一种能走进人心,特别是年轻人内心的力量。
新疆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独特、有故事且视觉感极强,这三点与动画创作的需求完美契合。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座自然与文化富矿,系统性地“开采”出来。
“三大转化路径,一是‘叙事化与史诗重构’,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二是‘符号化与情感连接’,让绚丽的非遗‘潮’起来;三是‘世界观与角色构建’,让壮美的自然‘动’起来。”高薇华说,新疆已有的案例“雪怪阿乐”就是很好的尝试,一个成功的角色IP,本身就是最亲切、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代言人。
那如何从IP内容走到文旅增值呢?高薇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成功的IP,绝不能只停留在屏幕上。它需要形成一个“内容创造IP价值—产品拓展边界—场景固化体验”的闭环。内容层,动画剧集、电影、短视频,这是IP的发动机。产品层,是琳琅满目的文创衍生品,从毛绒玩具到盲盒,从文创文具到数字藏品,让IP被游客带回家。场景层,这是动漫+文旅最终落地的关键。可以是主题IP亲子乐园、沉浸式数字体验、场景式线下互动游戏等,是一条条沿着IP故事线设计的旅游路线。最终,让游客不再是“观看”新疆,而是“走进”一个他们早已熟悉和热爱的故事世界里。
当然,将资源转化为IP,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要一个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实现长效赋能的机制。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