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花甲 新疆鹰舞传承人仍在“飞翔”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 宋海波
10月9日,晨光拂过博格达峰,落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的草场上。59岁的杰恩斯汗・沙拉皮蹲在木架前,指尖轻轻抚过一套黑色的鹰舞道具——牛角磨成的鹰嘴泛着温润光泽,山羊角打造的鹰爪纹路清晰,橙色玻璃弹珠做的鹰眼在晨光里闪着灵动的光。这套由7张黑山羊皮缝制、重达20千克的行头,是他最珍贵的“伙伴”。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尔克特毕(鹰舞)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件舞服承载着父辈的记忆,不仅承载着过往,更托举着他将鹰舞跳遍天山南北的炽热梦想。
杰恩斯汗・沙拉皮(左)登台表演鹰舞。资料图
杰恩斯汗与鹰舞的缘分,是从童年牧场的冬不拉乐声中开始。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从5岁起开始学习鹰舞,是父亲最上心的“徒弟”。“那时父亲总说,跳鹰舞先得懂鹰。”他记得,为了模仿鹰的俯冲姿态,自己常常在草原上反复练习,从土坡上一跃而下,双臂展开保持平衡,落地时膝盖要轻缓弯曲,避免惊扰“猎物”。
最难的除了动作,还有舞服的制作,父亲让他试着做第一件舞服。“父亲说,舞服不是衣服,是鹰的‘皮肤’,要像鹰一样有生命力。”杰恩斯汗将黑山羊皮缝合,再加入弹簧和支架,让鹰嘴能动、鹰眼能转,当舞服被穿在身上,他觉得自己仿佛真成为一只鹰。“虽然重,却能在舞台上‘飞翔’。”1992年,杰恩斯汗开始登台表演。
杰恩斯汗・沙拉皮自制的鹰舞舞服。资料图
鹰舞与驯鹰传统紧密相连,杰恩斯汗从小跟着父亲放牧、驯鹰,对鹰的习性了如指掌。鹰舞动作中伸头是鹰在高空观察猎物,挥动双臂是翅膀在气流中调整姿态,扭身俯冲是捕猎时的迅猛出击,整套舞蹈通过“猎鹰捕狐”的完整叙事,展现着雄鹰坚韧精神。“草原上的婚礼、节日集会中等场合,鹰舞就是欢乐的载体。”杰恩斯汗说,鹰舞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对鹰的生活习性的还原,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承。
杰恩斯汗·沙拉皮(左)带着舞服留影留念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摄
杰恩斯汗将鹰舞的舞台延伸至中小学校园,让非遗的火种在童心中点燃。他与学校共同建立了“鹰舞社团”,去年,在热闹的新疆大巴扎景区,达坂城区东沟乡小学鹰舞社团的孩子们精彩亮相。当身着舞服的孩子们展开臂膀,仿佛雄鹰翱翔于天空。小学生诗娜尔·木然提骄傲地说:“我特别喜欢鹰舞,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练习,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真正的雏鹰在学飞翔。”
近年来,阿克苏乡积极打造鹰舞文化合作社,杰恩斯汗在这里找到传承的新路径。他和牧民们制作精美的鹰羽书签,给游客讲解鹰舞故事。“鹰舞要继续跳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它的美,懂得舞蹈中承载的坚韧向上精神。” 杰恩斯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