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故事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一张饭桌见证舌尖上的变迁
刘银宝
1977年,19岁的我从陕西参军来到新疆军区某部。4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我从一名炊事兵成长为国家级烹饪大师,也见证着新疆各族群众舌尖上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的新疆,食材并不是很丰富,能上桌的新鲜蔬菜也少得可怜。尤其是到了冬天,白菜、土豆、萝卜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为了让大伙儿吃得丰富些,我们想破了脑袋:白菜芯搭配粉丝等各种凉拌,白菜帮子用来醋溜或是和粉条一起炖;土豆用来切片、切丝炝炒或者切块炖。想吃酸辣土豆丝?不可能,因为没有辣皮子。就连胡萝卜也是稀罕物,我们只有在炒菜或者凉拌菜时搭配一点儿。
因为天天和土豆打交道,我练就了一手好刀功——20分钟内可以切好100多人吃的土豆丝。我甚至还可以蒙着眼睛切,切出的土豆丝依然根根如火柴棒般粗细。
想吃肉?那只有等到过年过节了。白菜土豆“军团”里放进一碗辣椒炒肉、一道扣肉,瞬间就会被风卷残云般“消灭”掉。因为没有冰箱,剩下的新鲜肉我们会用粗盐粒腌好挂起来,吃的时候用水浸泡减轻咸味,切片和蔬菜一起炒着吃。
1984年,领导派我去上海学艺,我接触到专业的烹饪技术。短短一年时间,我学会了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鲁菜等菜式的做法。这时的新疆,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解放带来物资日益丰富。乌鲁木齐市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菜市场,不仅售卖各种新鲜蔬菜,还有腐竹、木耳等干货,调味品也越来越丰富。后厨配备了冰箱,吃肉也不再是一件难事。食材丰富了,我学到的厨艺也有了用武之地,各种菜式轮番上桌。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棚种植技术也日臻成熟,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也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交通运输也日渐便捷,离海最远的新疆也能吃上海鲜。这时,吃饱饭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按照当下人们的需求,我开始研究怎样让菜品色香味俱全。我把土豆泥做成库尔勒香梨的模样,然后浇上糖汁,上桌后大家都很稀奇。我还研发了一道菜,把蛋清打发后上锅蒸30秒,在盘中堆成雪山的模样,旁边插上松叶,寓意天山雪松,然后摆放上炸好的羊排。凭借这道“天山羊排”,我在全军烹饪大赛中拿到一块银牌。
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等菜系相继进入新疆,新疆人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新疆特色餐饮业飞速发展,逐渐形成新疆菜系,本地食材传统美食传承创新的脚步也随之加快。我在研究新疆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推出的“干烧飞鱼”“薯条爆虾”“三味羊肉串”“锅仔酸辣羊肉卷”“烧汁牛柳”等一系列菜品,广受欢迎。
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老百姓在吃饱吃好的同时,更看重食品的绿色、健康。为了顺应健康、营养、回归自然的需求,我们烹饪行业大力发掘新疆本地食材,研发大量的新疆特色菜肴。这些菜以原产地、原味、原本的技法诠释精髓,提升了菜品品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9月7日,“2025巡游新疆吃鸡节”,刘银宝(右一)正在制作辣子鸡。曹海燕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吃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舌尖上的变迁,记录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巨大成就,更见证了各族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看着越来越丰富的餐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心里依然有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希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