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丨袁国祥:镜头映初心 笔墨诉征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在新疆,“将军摄影家袁国祥”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用镜头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与发展、迈向繁荣昌盛的光辉历程,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幅幅载入史册的“红色瞬间”。
“1949年9月,我的家乡甘肃张掖解放了。解放后的第三天,17岁的我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023年10月23日,在喀什大学,已入鲐背之年的袁国祥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地向青年学子讲述人民军队凯歌进新疆的感人故事。这已是他不知多少次站在讲堂上,让聆听者随着他拍摄的那些“有图有真相”的老照片,一同进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五十年代,袁国祥在暗室冲洗、放大照片。资料图
1932年,袁国祥出生于甘肃省张掖地区(今张掖市)。1949年9月,17岁的他在张掖街头,目睹了解放军部队的风采——战士们背着简单的行囊,迈着整齐的步伐,即便疲惫不堪,也始终对百姓和颜悦色,路过农户家门口时,还会主动帮着挑水、扫院。就是这一幕,在他心里埋下了参军的种子。在参加第二军在张掖中学召开的座谈会时,时任第二军政委王恩茂的发言更是坚定了他参军报国的决心。由于曾在照相馆帮过忙,袁国祥毛遂自荐担任摄影员。从此,一部相机成为他记录历史的有力武器。
1949年10月12日,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号角吹响,袁国祥跟随第二军踏上征程。当时,他目睹了诸多感人场景:在路上,碰到群众遭受匪军抢劫后,第二军军长郭鹏留下警卫连进行保护;在喀什,第二军受到5万名城乡群众夹道欢迎,随后的军民联欢大会洋溢着军民一家亲的热烈氛围。袁国祥用相机记录下《哈密人民欢迎解放军》《喀什和平解放》等珍贵画面,成为解放军挺进新疆的历史见证。
袁国祥拍摄的《红旗插上喜马拉雅》 。资料图
1949年冬天,袁国祥乘车行至托克逊县库米什戈壁时,遇见了从甘肃临洮征招的女学生兵正徒步行军。他为这支稚气未消但却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的女兵队伍,拍摄了著名的《西行女兵》照片,这些青春少女成为日后新疆最早的兵团建设者和戈壁母亲。
新疆解放后,兵团屯垦的浪潮兴起。1950年初春,在疏勒南郊的草湖,袁国祥拍摄到7名战士用土犁开垦荒地的场景。这张《军垦第一犁》照片成为兵团屯垦戍边、铸剑为犁的发轫之作。如今矗立石河子市的“军垦第一犁”雕像正是以此为蓝本,成为这座城市的永恒记忆。
1952年冬,袁国祥作为南疆军区政治部摄影员,随运输队前往阿里边防连。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未能阻挡他的脚步,他骑着牦牛深入雪山哨卡,来到祖国最西端的罗布盖孜前哨,拍下《雪山铁骑》等照片,首次全景向军内外展现驻守祖国西陲的边防军人风采,揭开帕米尔高原的神秘面纱。
1954年夏天,他随藏北运输指挥所的骆驼队穿越海拔5000多米的桑株达坂到达阿里普兰,在海拔5200多米的边界山口,拍下3个战士高举红旗、手握钢枪的画面,留下五星红旗飘扬在阿里高原的宝贵历史镜头,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作品《红旗插上喜马拉雅》。
在张掖市临泽县红西路军纪念馆里,袁国祥与自己17岁参军时的第一张穿军装照片合影。资料图
2014年,新疆军区政治部在乌鲁木齐举办了“《难忘的历程·凝固的历史》——袁国祥珍贵历史老照片展览会”。500多张黑白老照片,167块展板重现了新疆解放前后重要的历史瞬间。展览感染了无数参观者。“这些老照片里,藏着新疆的党史、军史、地方史和兵团史,它的史料价值和影像价值像丰碑一样,是新疆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见证……因为有昨天的他们,才会有今天的我们。”有观众动容地评价。
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袁国祥多次立功受奖,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离休时获解放功勋荣誉奖章。离休后的他依旧保持着对新疆和军队的热爱。南疆军区修建军史馆,他毫无保留地捐献出自己拍摄和收集的历史图片,并不辞辛劳地赴各地走访征集资料,几年间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走访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300多人,梳理了南疆军区前身红六军团、三五九旅和第二军的历史脉络。他还进军营、到机关、赴院校,为军队和地方有关单位作报告超过百场,在新疆、甘肃等地举办革命历史题材摄影作品展,捐赠自己创作的书籍、摄影作品集等珍贵资料,通过多种方式讲述人民军队光辉历程和感人故事,激励后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
袁国祥被誉为新疆军区部队的“活历史”。从17岁参军拿起相机开始,直到九旬高龄,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弘扬革命传统、书写奋斗历程。他曾发表摄影作品1000余幅,出版过军旅摄影作品选集《难忘的历程》等,编著过《喀喇昆仑风云录》《难忘征程——进军新疆的故事》《阿里探秘》等书。
他用镜头记录历史,用笔墨传承精神。他的摄影作品和著述,为党和人民军队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新疆的发展变迁。袁国祥的故事,是新疆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新疆的繁荣稳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