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丨一位00后的非遗梦:让手工鞋走出新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00后杨泽轩的早晨,是从一声清脆的“嗒”声开始的。那是楦头与牛皮相遇的声响,沉稳而有力,从乌鲁木齐市滨河路一间约5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传出。9月10日,当记者推开门,他正俯身于工作台前,专注地在牛皮上刻槽。右手握刀,左手托底,刀刃划过皮面,卷起一圈浅咖色的“浪花”,空气中混合着皮料的气息。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手工制鞋技艺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与制鞋的缘分开始于12岁那年。
杨泽轩(左)在工作室进行制鞋。资料图
杨泽轩与手工制鞋的初遇,是在父亲杨波的鞋匠铺。“小时候总爱趴在工作台边看父亲做鞋,一块块普通的皮革,经过选帮、选底、绷帮等几十道工序,变成一双双合脚的鞋子,特别神奇。”带着这份童年的好奇,父亲开始教他系统学习手工制鞋技艺,第一课便是刻牛皮底。“牛皮质地坚硬,刻的时候既要用力均匀,又要保证纹路规整,一开始总出错。”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杨泽轩不仅磨出了耐心,更渐渐摸清了手工制鞋的门道。
杨泽轩手工缝制的传统皮靴。资料图
“手工鞋承载的是人的脚步,差一毫都可能影响舒适度,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在杨泽轩的记忆里,父亲最看重三样基本功:“量脚定乾坤”,每一次量脚都要精准到毫米,确保鞋子贴合脚型;“刀工见真章”,下刀裁皮前要反复比对版型,一旦落下便没有修改的余地;“缝线如修行”,手工缝制时每一针力度、间距都要保持一致,才能让鞋子既牢固又美观。而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宁可费料,不可费人”,更成为杨泽轩的制鞋准则——宁愿耗费更多材料重新制作,也绝不让一双有瑕疵的鞋子交到顾客手中。
在杨泽轩看来,机器鞋是标准的复制,而手工鞋会根据每个人的脚型、步态甚至生活习惯进行调整。“我们将手工鞋进行改良,利用本地生产皮革的优势,选用皮底皮面、皮底布面等材料,制作出牛嵌鼻鞋、大小舌头式鞋、方口鞋、圆口鞋等款式。”杨泽轩说,手工鞋穿起来轻巧、绵软、干燥、透气,每一双鞋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杨泽轩(右)与哥哥探讨制鞋工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杨泽轩也尝试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他跟随专业老师学习皮雕与大漆技艺,将其融入手工制鞋中,让鞋子不仅是行走的工具,更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他与父亲杨波、哥哥杨泽浩合作研发的“皮雕大漆手工鞋”,曾在第56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如今被收藏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把其他非遗技艺融入进来,既能丰富手工鞋的文化内涵,也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老手艺的可塑性。”杨泽轩说。
杨泽轩还带了3个徒弟,教学时沿用父亲“慢工出细活”的理念。而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建一座小型手工制鞋博物馆,展示新疆制鞋技艺的特色和演变过程,再开设体验工坊,让更多人亲手感受制鞋的乐趣。他说:“手工鞋里藏着新疆的历史文化,藏着祖辈的智慧,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让它走出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