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美人”飞越13500公里来新疆谈恋爱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赵梅报道)作为鸟类“四大美人”之一的蓝胸佛法僧,每年沿着怎样的路线往返于南非与中国西部?又为何选择不远万里来到新疆北部繁衍后代?近日,借助卫星追踪技术,科研人员通过一只背着“小书包”的蓝胸佛法僧,成功揭示了这一新疆特有夏候鸟的迁徙路径与行为规律。
科研人员于今年夏季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拍摄到的身背“小书包”的蓝胸佛法僧。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介绍,蓝胸佛法僧是新疆的夏候鸟,与翠鸟、黄喉蜂虎、戴胜并称为鸟类“四大美人”。该鸟在国内仅繁殖于新疆北部,属于新疆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4月底至5月初,它们抵达新疆,8月至9月启程南迁。根据近15年的野外观测与密度评估,蓝胸佛法僧在新疆北疆的种群数量约为4万至6万只,并且呈现出继续东扩的趋势。
近年来,蓝胸佛法僧在欧洲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但其迁徙路径和栖息环境一直不够明确。为探究这些谜题并推进跨国保护,今年春天,南非科研人员为7只蓝胸佛法僧安装了卫星跟踪器。其中,一只编号为Rory—284727的雄性成鸟最终飞抵新疆北部。作为合作团队成员,马鸣负责该个体在新疆境内的监测工作。
科研人员夏季在一处林区拍摄到这只蓝胸佛法僧和同伴嬉戏画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监测数据来看,这只背着“小书包”的蓝胸佛法僧于4月初从南非出发,沿非洲东海岸北飞,跨过霍尔木兹海峡,途经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地,历时68天、飞行超过13500公里,于6月15日抵达新疆下野地的一处荒漠区域。研究人员推测这里可能是它的出生地。它在这里度过整个夏季后,已于9月4日离开新疆,继续南迁之旅。
令人欣喜的是,6月底,马鸣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一棵树洞附近,成功捕捉到这只鸟与“女友”及同伴一同觅食的画面。据观察,它们主要栖息于荒漠—绿洲—农田交错地带,白天前往荒漠和农田捕食,夜晚回到崖壁沙洞或树洞中休息。其繁殖期为5月至7月,每窝产卵4至6枚。它们除了捕食蝗虫等昆虫,还猎食湖蛙、蜥蜴等小型动物。
新疆鸟友7月中旬在新源县拍摄到蓝胸佛法僧育雏画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遗憾的是,这只“姗姗来迟”的候鸟今年并未成功繁殖。马鸣推测,原因可能是它比同伴晚到了35至45天,也可能是其背部的“小书包”对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
蓝胸佛法僧对栖息环境较为敏感,其种群动态被视为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马鸣表示:“近年来,新疆北部的种群数量一直保持稳定,充分说明当地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较为健康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