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新疆丨马伯庸携《桃花源没事儿》亮相喀什:未来会写新疆故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8月26日,喀什大学举办了马伯庸读者见面会。
作为曾荣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和骏马奖的知名作家,马伯庸一直专注于“历史可能性小说”探索。近年来,根据其作品《长安十二时辰》《长安的荔枝》等改编的影视剧持续热播,广受观众喜爱。
8月26日,在喀什大学,马伯庸读者见面会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摄
此次见面会上,马伯庸带来了由中南博集天卷出版的新书《桃花源没事儿》。该书以妖喻人、以幻写实,讲述了小道士玄穹身负“遇财呈劫”的命格:一旦获取俸禄之外的横财,必遭天雷劈击。他不仅注定清贫、升迁无望,甚至连“躺平”的资格都被天雷剥夺,只能日复一日处理琐碎杂事。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命运引起当代职场人的强烈共鸣,该书也因此被称为“职场打工人的嘴替天花板”。
8月26日,在喀什大学新华书店内,马伯庸读者见面会开始前,读者们正在选购书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摄
谈及创作初衷,马伯庸透露,《桃花源没事儿》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他所居住小区的片警。“我与他交情很好,在一次聊天中萌生了灵感。后来随着生活与工作经验逐渐丰富,想法不断演变,我每年写一点,历时13年打磨,才最终成书。”
在分享写作心得时,马伯庸坦言自己的创作通常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搜集资料和研读文献;然后以这些素材为基础,衍生故事框架、塑造人物并明确核心主题;最后才进入正式写作。“阅读不能只局限于熟悉或喜欢的领域,要‘杂’而‘广’。我平时读书向来‘逮着什么读什么’,常常翻阅一些意料之外的书,才能碰撞出更有创意的想法。”他说。
8月26日,在喀什大学的马伯庸读者见面会现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摄
在与读者互动环节,马伯庸对新疆美食赞不绝口,并表示像阿图什无花果这样的水果应该更多地走出新疆。谈起此次新疆之行的感受,他眼中充满期待:“在新疆各地游览时,我总会走进当地博物馆——通过馆藏文物了解地域文化与历史脉络。尤其在喀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随处可见。”他举例说,自己曾在博物馆看到一本古老账本,上面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上某一驿站中往来官员、商人和使节的人情世故。“我当时就忍不住想:这些事驿站是怎么处理的?另外,我也一直想写玄奘大师的故事,想象他取经途中经过喀什时的心境。这些细节给了我丰富的创作灵感。未来我一定会写一些以新疆为主题的作品,就连新疆的羊肉串、葡萄、无花果这些美食,也将成为我灵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