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驰骋到村口尽情欢舞 研学之路惊喜不断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张冬梅报道)8月19日,“理解当代中国 感知开放新疆”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研学团来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从叶勒森沙漠公园的沙丘“冲浪”,到“菜籽沟艺术家村落”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再到月亮地村的村口欢舞,研学之旅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发现之旅”。
叶勒森沙漠公园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以北75公里,距草原坎儿井景区45公里,坐落在木垒鸣沙山国家沙漠公园的核心区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站在130米高的沙山之巅,脚下细腻的黄沙宛如金色海洋般壮美,吸引留学生们沉浸其中。
8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在叶勒森沙漠公园体验骑骆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来自缅甸的留学生许智钦化身模特,任由来自阿根廷的留学生邱卓易用镜头捕捉他与沙漠美景的每一次亲密接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漠,感觉特别壮观。”许智钦说,他拍了很多照片,准备发到朋友圈。
在滑沙区域,留学生们坐着滑板,从高高的沙丘顶端飞速滑下,尖叫声与欢笑声在沙漠上空回荡。“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玩滑沙项目,特别开心、特别刺激。”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兰娜说。
木垒草原坎儿井景区位于天山以北的古丝绸之路大通道上,源源不断的天山雪水使坎儿井常年流淌,为往来商旅驼队提供休整和补给,滋养着戈壁草原的游牧文明。木垒草原坎儿井景区分为博物馆、地下坎儿井体验区、购物区、地上坎儿井游园等部分。
在坎儿井暗渠里,雪水渗出的凉意顺着脚踝蔓延开来,“这简直就像天然空调!”留学生们不禁惊叹,把雪山之水引入沙漠,太了不起了!
沿着伴山公路驶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村里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留学生们漫步在村间小道,欣赏着艺术家们的作品,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和谐。
8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体验手工扎染。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冬梅摄
位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的月亮地村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传承的传统村落。村子虽不大,却安静祥和。
在植物扎染研学基地,各色颜料和扎染技巧吸引了留学生们的参与。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纷纷动手尝试,将白布染上独特的颜色,并小心翼翼地晾晒起来,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第一次体验手工扎染,非常好奇,做出来的成品颜色丰富多彩,特别有意思。”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AMMAR说。
夜幕降临,月亮地村的篝火熊熊燃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留学生们与村民们手拉手,围着篝火转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