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态就是保财路 旅游兴才有好日子——新疆旅游人的亲历与感悟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江
烤鱼的香气混着戈壁滩的风飘出,买买提阿布拉·吾吉阿布拉麻利地处理着鱼,馕坑里的炭火映红了他的脸。不远处是他守护了40年的鱼塘,更远处是正在恢复生机的洛浦县湿地。这个曾经眼见湿地干涸、生计艰难的汉子,如今靠着烤鱼手艺和家门口新开的胡杨林景区,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买买提阿布拉的经历,正是新疆许多旅游工作者共有朴素认知的印证:护生态就是保财路,旅游兴才有好日子。
从岸边毡房到四季旺铺
清晨的阳光洒在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哈拜克·艾布力汗正忙着指挥员工准备食材,脸上洋溢着忙碌而喜悦的笑容,“周末是我们最忙的时候,经常要从早上9点忙到天黑。”
作为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的经营户以及阜康市三工河瑶池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哈拜克从1996年就在天山天池景区从事旅游接待,眼看就要到30年了。他始终认为,从景区核心区域搬迁下来,才是他真正做旅游的起点。
哈拜克1972年出生,自幼生活在景区周边山沟。小时候,山里环境良好,树木葱茏,遍野花草。那时,家家户户牛羊不多,生活来源主要是放牧。然而,随着他长大,各家牛羊增多,山上的草日渐稀疏,牛羊需要跑得更远觅食。渐渐地,不少人家无法仅靠放牧维持生活。
1996年,哈拜克和不少当地牧民一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当时接待点集中在天池边,条件简陋:每家一个毡房,一半做厨房,一半接待客人,中间用布帘隔开。每天仅能接待三五位游客,提供传统饮食。供电不稳定,做饭时常停电。每年只能经营夏季的3个月。“那些年,毡房多、拉马的人多,游客的车可直接开到天池边停车场,植被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也严重。”哈拜克说。
也是从那时起,天山天池景区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生态林建设、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湿地保护和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创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将生态效益最大化转化为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成为推动全域旅游、促进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经过生态建设,天山天池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截至8月10日,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230.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0.73亿元,同比增长6%。 苑宝录摄
2005年,哈拜克和其他经营户整体搬离天池边经营地,后来搬进政府投资建设的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这里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上下水系统,还种植了草木,河谷生态环境良好。搬进风情园成为哈拜克等102户经营户的重要转折点。
“每户有两个毡房,毡房门前有凉棚,还有专门的厨房。”哈拜克说,这里基础设施完善,水电稳定,不再受断电停水困扰。经营场所扩大,一次可接待五六桌客人。稳定的场所也积累了许多回头客,生意逐年变好,“以前,今年毡房扎在这里,明年扎在那里,回头客也找不到我们。”
更让哈拜克高兴的是,基础设施完善使全年运营成为可能。加上景区大力发展冬春季旅游,吸引游客四季游览,他们实现了全年运营,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如今,哈拜克夫妇不仅自己经营,还雇了员工,其中厨师月工资六七千元。他与几十家旅行社签订协议,旺季周末一天能接待十五六桌游客。
即使再忙,哈拜克每年也要抽空去天池边看看。“现在,天池太漂亮了。水清了,草高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了。”他很自豪,因为这变化里也有他的贡献。
从沉寂沙滩到旅游新贵
天山天池的生态搬迁让牧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红火生计,而这份生态与发展的和谐共鸣,在博斯腾湖畔也奏响了动人乐章。
夏日的夜晚,是蒋新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当餐厅食客散去,酒店住客安睡,他可以在度假村的院子里走走,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这是他最喜欢的时刻,也是他坚守26年的收获。
蒋新是和硕县阳光旅游度假村负责人,度假村位于博斯腾湖——和硕县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内,几十米外就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金沙滩”以水清沙细闻名,如今这里游人如织。“每到周末,房间都被订光。现在,房间都订到下周二了。”8月10日,蒋新说。
博斯腾湖养育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50多万人口。这里碧波荡漾,芦苇丛生,水鸟翩跹,是自然与生态之美的结合。
蒋新在此长大。1997年,和硕县开发博斯腾湖旅游,金沙滩应运而生,蒋新的家就在附近。清澈湖水、细腻沙滩、落日美景、鲜美鱼肴……金沙滩很快美名远扬,游客纷至沓来。当年26岁的蒋新看到了机遇。第二年,他在湖边租渔民房子开餐厅,接着借钱、贷款,甚至变卖家产,投资近300万元做旅游。2001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酒店、船艇公司等,曾创下一天现金收入近12万元的纪录。那时酒店天天爆满,游客甚至租用大堂沙发过夜。
然而,最初的红火过后,金沙滩逐渐沉寂。雪上加霜的是,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一度恶化,严重影响旅游。蒋新心灰意冷,一度放弃金沙滩的旅游产业,去乌鲁木齐等地闯荡,搞过矿业、干过工程,但都不顺利。“那时虽不做旅游,但到了一个地方,总忍不住去看人家的景区。”蒋新回忆。看得越多,他越不服气,“很多好景区,自然风光好、环境优美,金沙滩不比它们差,旅游怎会做不起来?”2009年,在外闯荡几年后,蒋新重返金沙滩,重整旗鼓,专心经营度假村。
回来第二年,蒋新开始在度假村里种树。度假村邻近湖边,沙地树难活。反复尝试几年,慢慢摸索出经验。2014年,开始大面积种树,先是种活六七百株杨树,后又种果树。沙地种树成本高,仅浇水一项电费就不菲。树苗幼小时,夏天隔两三天浇一次水,每月电费最少7000元。如今,度假村有近5000株各种树木,20多亩树林郁郁葱葱,宛如绿色堡垒。
游客增多,对酒店、餐饮等设施提出新要求。这些设施大多已使用十几年。面对不小的投入,不少人劝他凑合。蒋新却认定金沙滩定会好起来,现在就要建好环境设施。抱着这种信念,他投入资金对酒店进行二次装修。“只要家中栽好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从2018年到2023年,他陆续投入300多万元提升改造酒店、餐厅,还专门从湖南请来厨师做鱼,改善口味。“我就认准一条,博斯腾湖风景这么美,生态环境这么好,老天爷送了个金娃娃,我们还能抱着金娃娃讨饭吃吗?金沙滩的旅游一定能重返辉煌。”
近年来,博斯腾湖旅游日渐红火,特别是去年环湖公路开通后,游客大增,金沙滩重现游人如云的盛况。“以前客人离店,我们说‘欢迎下次再来’,很多人只是礼节性微笑。现在,很多客人主动要名片、加微信,那是真要再来呢!”蒋新说。
“我是土生土长的和硕人,热爱家乡。和硕金沙滩是新疆最早开发的景区之一,我有幸参与开发。这么多年,我就认准一个理:一个地方只要环境好了,就不愁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发展的硬道理!”蒋新说。
从绿色屏障到金色希望
博斯腾湖金沙滩重现游人如织盛景的背后,是生态守护带来的旅游升级。这份因环境改善而焕发的发展活力,并非个例。
洛浦县杭桂镇霍热孜托格拉克村,56岁的村民买买提阿布拉用刀轻巧地剖开鱼腹,熟练地刷上佐料,再将鱼放入馕坑,不一会儿,烤鱼香气四溢。
这是一个搭建在鱼塘边的房屋,木板拼墙,简易顶棚。风从墙缝吹进,烤鱼香也由此飘散。这个简陋之处有个响亮的名字——新味烤鱼中心。
买买提阿布拉在鱼塘边生活了40年。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是一片广阔湿地。水网密布,鱼群众多,红柳和胡杨林环绕成荫,密得能藏住羊群。买买提阿布拉至今记得当年在胡杨林放羊、在河汊捕鱼的欢乐时光。这片湿地滋养着许多村民。
后来,随着周边土地开发,河水减少,湿地萎缩,河流一度断流。加上村民砍伐胡杨、红柳当柴烧,肆意收割芦苇,湿地渐渐干涸,“湖水干了,鱼没了,鸟儿也很少了。”买买提阿布拉回忆。
当附近村民纷纷离开湿地另谋出路时,从14岁就在湿地放羊捕鱼的买买提阿布拉,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他自己一镐一锹挖渠引水,在沙包荒地中造出一方鱼塘,靠养鱼养活一家人。
转机出现在当地加大生态保护之后。当地修建引水渠道、加大灌溉力度,断流多年的河流重新滋润土地;设立林管站、增加护林员、严格管控破坏行为,使濒临枯死的胡杨、红柳、芦苇等植物逐渐恢复生机。湿地重现昔日美丽,周末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看到路过鱼塘的游人增多,买买提阿布拉垒起简易烤鱼馕坑卖烤鱼,受到好评。
真正的机遇来自2023年洛浦县洛滨胡杨林景区的建成开放。景区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木栈道、移动公厕、观景台等设施,开放后立刻火爆,周末每天接待游客1500人次至2000人次。买买提阿布拉的鱼塘位于前往景区的道路旁,距离景区不足10公里,许多游客顺道品尝烤鱼,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客人越来越多,都坐不下。”
洛浦县杭桂镇霍热孜托格拉克村村民买买提阿布拉·吾吉阿布拉借助当地生态旅游,经营起烤鱼等特色餐饮。 阿卜力米提·图尔贡摄
买买提阿布拉的旅游生意兴旺起来。去年烤鱼卖了约30吨,收入远超养鱼卖鱼。除了烤鱼,他还增加了烤肉、烤肉饼等特色美食。现在,他雇了6名员工,节假日还需临时招人。去年仅员工工资的支出就超过10万元。
生意扩大,自家鱼塘的鱼供不应求,买买提阿布拉便收购周边鱼塘的鱼,去年采购近25吨,带动了周边养鱼户。如今,他的年收入达到25万元,旅游业让他真正富裕起来。
如今,他盼着周围胡杨林长得更好,希望洛滨胡杨林景区吸引更多游客。他还计划建设更高标准的农家乐,增加餐饮品类,建包厢以及游泳池、儿童游乐设施等,吸引更多游客。
买买提阿布拉经常清理附近水渠杂物,主动参加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活动,去年还与一位村民共同出资修水渠,为鱼塘和周边红柳引水灌溉。“以前,我不懂生态保护,看见别人砍树也不管。现在才明白,破坏生态就是断自己活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大家财路;旅游好了,大家才能挣更多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