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壮举的艺术新绎——评京剧《故土新归》
张迎春
国家京剧院和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共同创作的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第三届“丝路戏韵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上演后,获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和高度评价。该作品弘扬“捍卫国土,寸土不让”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艺术匠心,堪称北京和新疆两地文艺资源整合的典范之作。
历史题材作品的成功,关键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平衡,以及内在价值引发观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京剧《故土新归》遵循“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史实,化繁为简,撷取“湘江夜话”“朝堂争辩”“军饷困局”“左公植柳”“抬棺进疆”等史料节点,并虚构了“将军相劝”“百姓求助”等情节,虚实结合。该剧讲述了左宗棠收复疆土、使其重回祖国怀抱的爱国壮举,以及他“民心为上”“民生为本”的治疆智慧,描绘了故土回归之路的波澜壮阔。其叙事结构不拘于严肃历史事件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逻辑合理、层层推进的戏剧矛盾冲突,侧重于人物塑造和思想精神的升华,从而凸显左宗棠“捍卫国土,寸土不让”的赤诚丹心和家国情怀,与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古今相通的精神内核和情感共鸣。
国家京剧院在乌鲁木齐京剧院表演《故土新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资料图)
全剧通过左宗棠与林则徐、慈禧、李鸿章、左夫人和众多百姓等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英雄人物形象。剧中先后三次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左宗棠精神信念的引领。面对守护国土的重大责任和各种困境,左宗棠的言行逻辑交织着焦急与抗争、勇气与担当、深爱与分离等复杂心理矛盾和情感变化,既呈现其忧国忧民、维护祖国统一、心系新疆民生的家国大义和刚毅性格,又表现其与左夫人生死相依的铁骨柔情,令人可信可亲又可感。
追求京剧艺术本体,唱腔是“硬核”。剧中,左宗棠扮演者、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田磊对人物性格和精神气质的精准把握,其文武老生高亢清亮、深沉细腻的唱腔和丰富情感的表达,以及功底深厚、干净利落的武功,将左宗棠的家国大义和丰富情感诠释得酣畅淋漓。每每唱到情深之处,台上的他完全入戏泪流满面,台下观众深为震撼,感动落泪。
“伊犁和谈之争”的唱段,愤怒激越,铿锵有力。左宗棠毫不示弱地与慈禧、李鸿章不同观点博弈时,先是焦急、愤怒、紧逼和跪求,之后是斩钉截铁的决定。当田磊用慷慨激昂、吐字如金的高音唱出“我一人承当”时,将左宗棠“不收新疆,决不生还”的坚定态度和昂扬斗志表达得气势如虹,震人心魄。
“生死离别”一段,丝丝入扣,充盈饱满。随着苍凉的慢板曲调,左宗棠手持左夫人来信,从如遭雷击的震惊到后悔莫及的内心不安,从万箭穿心的悲伤痛苦到如泣如诉的思妻情深,又转入“百年永相伴,壮志未酬不复还”的精神寄托。田磊用婉转低沉的拖腔和哽咽颤音,完成了这一唱段柔肠寸断的细腻情感变化,一气呵成,感人肺腑。最后的“抬棺出征”唱段,田磊的唱腔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升华了左宗棠为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不惧艰险,誓死收复疆土的悲壮英雄精神。
全剧神形兼备、个性鲜活的人物群像塑造,体现了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水平。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饰演的慈禧身法沉稳、威仪十足,目光如炬并富有穿透力,唱腔洪亮又苍劲有力,将慈禧面对“牵一发动全身步步惊心”的国家危境时,无奈与不安、焦虑与犹豫、赏识与果断等极为复杂心理和威仪天下的气度,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明大义、柔肠百转的左夫人,在“家”与“国”、小我与大我之间生动细腻的情感纠结和选择,令人动容。还有林则徐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引领,李鸿章的城府深沉和工于心计,刘将军的粗犷豪放、言行直率以及秦儿的活泼灵气和慷慨仗义等,一个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令人叫好。
京剧程式美学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审美是全剧另一个特点。传统京剧音乐和交响乐结合,并融入新疆民族音乐元素,尤其是“夫妻叙情”一段加入昆曲音调和唱腔,拓展了音乐的层次和厚重感,增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视听审美。而黑白剪影、简洁有力的舞美,融入天山、戈壁、胡杨等元素,凸显了新疆独特魅力和地域人文特色。
京剧在新疆发展经历了百年历程,融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但人才短缺一直影响着艺术水平的提高。《故土新归》作为文化润疆的成果和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保留剧目,相信今后通过新疆与北京两地艺术家互相学习和技艺传授,并加大在全国巡演力度,定会推动新疆京剧艺术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