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桥,让世界看到中国新疆的故事
新疆电影一次次以深刻的笔触勾勒着这片辽阔土地的自然壮美、历史厚重、人文丰繁,展示出新疆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风貌,成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抓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银璐/文
七月的喀什骄阳似火、熙来攘往,游客们在纵横交错的特色街巷里寻找着钟情之处,其中巴格其巷民宿街、百年老茶馆、踏吉美蓝美食宫、制作乐器的胡希纳瓦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等大受欢迎,随着新疆电影《巴扎喜事》7月18日在喀什首映,影片中出现的取景地也成了热门打卡点。
这一幕,生动印证了新疆电影,始终是讲述新疆故事、展示新疆形象、传递新疆声音最富感染力、最具穿透力的桥梁与窗口。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到《歌声的翅膀》,从《买买提的2008》到《小马鞭》,新疆电影一次次以深刻的笔触勾勒着这片辽阔土地的自然壮美、历史厚重、人文丰繁,展示出新疆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风貌,成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重要抓手,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电影创作的天然富矿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孕育出丰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生命家园:雪山连绵、峡谷纵横、林海涛涛、草原如茵、湖泊散落、沙漠如金、生灵跃动,除了海洋资源,全国旅游资源分类中的主类,新疆全都拥有。
这些源于大自然的馈赠,为新疆成为电影拍摄热门目的地提供了重要依托。
如果一路唱着歌跳着舞,结识各民族热爱歌舞艺术的朋友,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2019年,由天山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天影厂”)摄制的歌舞电影《歌声的翅膀》回答了这个问题。
电影《歌声的翅膀》剧照。该片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提名奖。
这是一个讲述几位青年音乐人为收集民间音乐素材而开启寻梦新疆之旅的故事。剧组一路从新疆西北部的塔城出发,途经5个地州市,行程约两万公里,沿途记录下弹着冬不拉在草原上唱起阿依特斯的老阿肯,叶尔羌河河畔沙漠胡杨林间跳起刀郎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帕米尔高原雪岭映衬下吟唱民歌的老少玛纳斯奇……
“在新疆,没有不够用的拍摄资源,只有记录不完的壮美山川和人文景观。”新疆电影家协会主席高黄刚说,是新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影拍摄资源,让新疆电影工作者有底气去突破和挑战新的电影题材、类型,创作出一部部带着新疆印记的精品力作。
在新疆宝贵的自然遗产之外,还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它也是用电影讲好新疆故事的重要创作资源库。新疆,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9542处(截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包含古代城址、聚落、多种宗教遗址、212处长城资源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还随“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它们都是见证古代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遗存,记录着可供电影创作的历史故事素材和拍摄的外景资源。
“新疆电影拍摄资源的丰富、多元、奇丽,是任何一位有野心的导演梦寐以求的富矿。拍摄玄奘的西行历程,我们追寻的是千年前的丝路记忆,在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克孜尔石窟,那种厚重感和叙事性很自然地注入了电影,让人觉得历史就在这里,触手可及。”电影《大唐玄奘》导演霍建起说,任何想要创作具有宏大格局、深刻内涵、视觉魅力作品的电影人,都应该把目光投向这里。
用新疆故事勾勒新疆身影
祖国西极的高寒边境线上,“冬古拉玛大妈”布茹玛汗·毛勒朵垒起一排排新刻的“中国石”;青河的山风,吹来阿尼帕妈妈在19个孩子耳边安抚的低语;远去的牧道,目送着牧民们走向崭新的现代化生活……
人民所在之处,就是电影创作将往之处。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电影工作者以真实、扎实、朴实的创作初心,将一个个震撼人心、承载共同记忆的新疆故事搬上了大银幕——“最美奋斗者”吴登云、“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等时代英杰铸就的精神丰碑,以电影为载体在人民心间永存。
书写新疆故事,勾勒新疆身影,是新疆题材电影一路奔行的目标。2021年1月4日,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湖的儿童英勇牺牲。仅4天后,天影厂就组建起由160位演职人员组成的摄制队伍,启动拍摄向英雄致敬的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他们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感受着拉齐尼·巴依卡生前与解放军边防官兵翻山渡河,守护祖国边防安全的艰辛岁月。“70多天,剧组每个人都被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折磨,但这是我们真实重现拉齐尼·巴依卡和无数护边员了不起人生的唯一方式,很值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导演阿不都克力木·阿不力孜犹记得那些日子,大家每一次呼吸的艰难、淌入冰河时的刺痛、进到口中已无一丝暖意的饭,支撑他们的是一句话:我们艰难的一天,却是守边英雄们的每一天。
在天影厂的大院里,还保留着一座1956年由苏联援建的摄影棚。如今,每当有参观团队到访,讲解人员都会介绍2022年在这里拍摄电影《平凡英雄》的经历。这是一部根据和田、乌鲁木齐两地医疗专家及南航机组人员携手救治和田断臂男孩惊险历程改编的电影。
电影《平凡英雄》海报。该片获第十四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拍摄期间所见的一切,比如现代化的城市管理、交通网络、医疗技术和保障,更新了我对新疆的认知。同时,通过与各民族朋友的交流,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场跨越1400公里、挑战8小时极限的生命接力能够成功。”《平凡英雄》导演陈国辉说,就是把大家口中、心里的“团结”两个字具体化、行动化了,所以那个深夜,在联动多个工作部门、积极调动不同岗位人员共同完成这场很多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场生命接力,展现了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精神风貌,诠释了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平凡英雄》通过出色的叙事方式及电影艺术手段,真实生动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天影厂党委书记荆鲁洲说,以《平凡英雄》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电影作品,真实、立体、全面展现出新时代新疆繁荣发展、团结和谐、安定祥和、充满生机的面貌。
乘风向远的新疆故事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上,由天影厂摄制的《巴扎喜事》作为代表中国参评的两部影片之一,拿下了“金山茶奖”最佳音乐奖,为新疆电影在国内国际主流电影评奖的获奖记录中再添精彩一笔。
1959年至今,天影厂共生产创作120余部电影,其中《真爱》《远去的牧歌》《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10部电影相继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河》《歌声的翅膀》等15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中获奖,《买买提的2008》《小马鞭》等7部电影在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中获奖。
电影《买买提的2008》海报。该片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影片奖;获第二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导演处女作提名。
电影《阿曼尼莎汗》海报。该片获得1993年电影“政府奖”特别鼓励奖;获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电影“跃上”国内国际电影展台的脚步不断加速。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昆仑兄弟》等6部新疆题材电影亮相“中国故事——天山牧歌单元”;也是这一年,《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并成为“走进中国新疆电影新闻发布会”的代表作;2022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展映。
一次次的登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电影人从多视角品读真实的中国新疆。
2007年,电影艺术家新疆行。
2024年春夏之交,《远去的牧歌》踏浪出行,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上举办推介会及市场展映。“这是中国新疆电影走进国际主流视野的一次重要机会,将提升我们创作的视野、标准、水平,激励我们更自信地挖掘家乡的丰厚资源,在未来努力用触及世界眼光的作品,来讲述中国新疆故事。”该片导演之一周军认为,来到戛纳这个展台,为后续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有助于推动中国新疆电影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同一时间,《远去的牧歌》开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城市影院上映。
推动新疆电影走出去,是新疆电影工作者坚持的方向。近年来,讲述“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事迹的《真爱》,曾参加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电影周”展映;展现新疆民间女歌手传承阿依特斯经历的《鲜花》曾亮相哈萨克斯坦“中国电影展——新疆电影周”;讲述新疆牧区青少年传承赛马技艺追逐骑手梦想的《小马鞭》,赴德国参加国际儿童青少年电影节,并获最佳影片奖。
新疆电影走出去后在各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激发了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增强着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进着文明对话的实现,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纽带。
电影《万桐书》工作照。
8月,2025年自治区重点影片《万桐书》的后期制作进入尾声,这部缅怀人民音乐家、“抢救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第一人”万桐书先生的影片,在不久之后,将带着70多年前那段写满传奇色彩、记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疆好故事,走进全国院线,走入各大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