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丨沙海藏着植物大观园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吐鲁番沙漠并非人们想象中那般荒凉。在吐鲁番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数百种荒漠植物的片片绿色,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景区抓住“沙漠”与“植物”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主题做足文章,即便酷暑时节,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研学体验。
研学游客在制作草方格。马飞燕 摄
该景区依托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而建,包含沙漠风情园、沙漠动植物展览厅等。其研学活动聚焦防沙治沙与沙漠生存智慧,让游客在实践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游客可在景区沙漠实践区体验制作草方格。自4月至今,已有300多人参与其中。7月23日上午,研学指导师唐骄阳正指导上海研学团成员分组制作草方格。他提醒学员,稻草需埋入足够深度以增强稳固性,同时露出适宜高度,从而降低风速、阻挡风沙移动,实现固沙复绿目标。
游客在体验植物敲拓染。马飞燕 摄
不远处,乌鲁木齐研学团正在进行沙漠取水实践。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搭建简易蒸馏装置,学习包括蒸馏取水、冷凝取水、植物取水等传统方法。
景区研学部主管马飞燕表示,这些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动,有助于参与者理解生态保护意义,并培养守护自然的责任感。
沙漠烤鸡蛋项目广受欢迎:游客入园时将鸡蛋埋入沙中,游览结束便能品尝到沙烤鸡蛋。景区还提供沙疗、露营、沙漠越野车及特色交通——“沙漠驴的”等娱乐休闲项目。
游客制作的植物敲拓染作品。马飞燕 摄
曾经的风蚀流沙区,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植物园、荒漠植物研究与保护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科普展厅内陈列着全国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资质标识。园内设有珍稀濒危植物园、桑园、柽柳园等14个专类园区,以及多个引种试验与开发示范区。
游客在体验沙疗。马飞燕 摄
园区拥有丰富的沙漠植物,仅红柳就有15个品种。它们在5—10月间次第开花,为荒漠增添色彩。
围绕植物主题,园区推出植物冷裱标本制作、植物印章漆扇制作、中草药香囊制作、桑皮纸制作等研学课程。制作香囊的材料多来自草药园。游客可先漫步辨认草药,再对比干药材形态,选择配方亲手研磨、装袋制成专属香囊。
游客亲手制作的中草药香囊。马飞燕 摄
吐鲁番市民李欢常带女儿来。她说:“挖沙、制标本、认识不同沙漠植物,每次都收获新知识。”
负责景区运营的新疆沙漠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佩坤表示,景区将持续丰富业态、提升体验,让游客在感受荒漠植物生命力的同时,理解生态保护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