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丨新疆老人鼓吹乐一响 “氛围感”拉满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在洛浦县多鲁乡塔吾尕孜村,每逢节假日,就会响起激昂的苏乃依(唢呐)声。吹奏者是年逾七旬的老人阿卜力孜·萨迪克,他今年被评为维吾尔族鼓吹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0余年来,阿卜力孜手持苏乃依,用它高亢嘹亮的音色,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阿卜力孜在表演唢呐。本人供图
这种鼓吹乐主要由一支苏乃依(唢呐)演奏旋律,配合三对纳格拉(铁鼓)和一只冬巴克(低音鼓)敲击节奏。它既能演奏“十二木卡姆”的片段,也能演绎各地歌舞音乐,还有《十二套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套曲》等固定曲目流传。演奏时,苏乃依的高音明亮高亢,低音柔和圆润,略带鼻音的音色配合复杂多变的节奏,在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中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气氛。
阿卜力孜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鼓吹乐手。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苏乃依的音韵很早就融入了他的生命,他12岁便开始向父亲学习演奏。
然而,吹奏苏乃依并非易事,对肺活量和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练5分钟,全身就开始冒汗,几首曲子吹完,上衣都湿透了。”为了掌握技艺,他每天坚持练习,日复一日,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阿卜力孜不仅活跃于本地的婚丧嫁娶、文化活动,还代表洛浦县参加各类比赛,屡获殊荣。他欣喜地发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鼓吹乐产生兴趣。“在婚礼上吹唢呐,看到新人幸福的笑容,我就觉得值了。”他笑着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结合,以及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自1978年起,阿卜力孜陆续培养了60名学徒,并举办了80余场培训班,培训学员320余人。“鼓吹乐不能只停留在田间地头,它应该走上更大的舞台。”为此,他不断探索创新,尝试将传统曲目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以吸引更多人关注。
近年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培养鼓吹乐传承人才,当地文化部门运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对演奏技艺进行系统保存。自治区已成功举办两届鼓吹乐大赛,充分展示各地特色,彰显其保护传承在新时代的特点。对此,阿卜力孜深感欣慰。
“老技艺不能丢,但也不能一成不变。”阿卜力孜认为,鼓吹乐需要新作品和新舞台。他希望能培养更多传承人,以音乐为桥梁,向人们讲述家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