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澜丨从“哪吒”看新疆动漫出圈之道
王晶晶
截至5月6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包含港澳台和海外的总票房已突破158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第五。可以说,这部电影已成为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中华文化产品。
这部以中国传统神话为内核,通过现代动画技术创新表达的作品,成功塑造了高辨识度、强衍生能力的文化IP。值得关注的是,影片中诸多画面设计蓝本源自真正的昆仑山。新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正是新疆动漫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
说起新疆动漫形象,“阿凡提”堪称经典。这位骑着毛驴用智慧对抗权贵欺压的民间人物,以诙谐幽默陪伴几代人成长,至今仍活跃在大众文化视野中。
今天,阿勒泰的“雪怪阿乐”以“喀纳斯湖蓝”的眼睛、滑雪板造型的耳朵,成为冰雪文化的灵动符号;克拉玛依首部原创动画电影《克拉和玛依历险记》,通过石油主题叙事向世界传递新疆故事;龟兹石窟壁画孕育的数字萌宠“龟兹宝宝”,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文明瑰宝焕发现代活力。
如今的新疆动漫产业,已形成“文化+科技+旅游”的复合发展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已建成西北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动漫渲染基地,最高部署2万个渲染节点,累计参与《流浪地球》等3000余部影视剧的渲染工作,展现出强劲的技术支撑能力。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疆动漫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内容创作上,对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产业规模较小,企业“小而散”,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足;人才短缺问题严重,兼具艺术功底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大;再者,资金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项目融资难、衍生品开发乏力,使得一些优质项目因资金短缺难以实现IP价值倍增。
第三届新疆文化艺术节动漫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展,Coser合影留念。资料图
《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启示。在内容创作上,新疆应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新疆大地上既有昆仑神话的丰富元素,又有地理实体昆仑的于阗南山段,周穆王与西王母之约的故事也在我国流传甚广。因此,新疆要深入挖掘精彩纷呈的昆仑文化素材,为文化IP转化注入丰富文化底蕴。
在表达方式上,应该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与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元素相融合。史诗《玛纳斯》、龟兹乐舞、石窟艺术,可借鉴《哪吒之魔童闹海》对神话的重构,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动漫语言。融入互动游戏与虚拟现实技术,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传统文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借鉴“产业学院”模式,将真实动漫项目引入高校课堂,实现“作业即产品、学分即产值”的实训闭环,培养既懂市场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政策倾斜与专项基金,吸引技术领军人才与创作团队落户新疆。在产业链完善上,要强化衍生品开发与销售环节。以“雪怪阿乐”为例,可通过开发动漫短剧、绘本等故事化内容强化情感联结,借助短视频平台将其塑造为地域文化符号,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从旅游伴手礼到泛娱乐IP的价值跃升。
新疆动漫产业,要善于借鉴《哪吒》系列电影等成功案例的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地缘优势,坚守中华文化根脉,善用科技赋能,让中华文明在动漫叙事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