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新知 | 这尊俑趴在地上听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
在新疆博物馆众多彩绘泥塑中,一尊俯卧姿态的唐代男俑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彩绘泥塑身长69厘米、宽61厘米,头戴前低后高的黑色圆幞冠,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圆脸大耳、鼻梁高挺,以右耳贴地的姿势侧首倾听,其独特的造型引发观众好奇:他为何以这样的姿态永驻时空?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伏听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根据其形态及服饰特征判断,这尊泥塑被确认为文官伏听俑。伏听俑又称伏拜俑、匍匐俑,是新疆古代泥塑艺术的重要代表。考古资料显示,阿斯塔那古墓群已出土数百件各时期泥塑,包括胡人俑、文吏俑、武士俑等类别,生动展现了一千多年前西域地区精湛的手工雕塑技艺。
不同于普通陪葬俑的站立姿态,这尊伏听俑以全身匍匐之姿承担着特殊使命——作为镇墓神煞俑,专职倾听“地府”动静,与天王俑、镇墓兽共同守护墓主人安宁。其功能在《大汉原陵秘葬经》“盟器神煞篇”中得到印证,该文献记载自天子至庶民墓葬均需设置仰观、伏听,这种源于中原的丧葬制度实证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
关于伏听俑的具体内涵,学界存在3种主流解读:其一象征对墓主人的绝对服从,其二暗喻墓主人生前军功显赫,其三体现“仰观俯听”的驱邪理念。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在江西省南丰县的一座宋墓出土的素胎瓷俑底座明确墨书“伏听”二字,而阿斯塔那伏听俑虽无文字标识,但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更胜一筹。
这尊伏听俑的发现具有特殊历史价值。作为中原丧葬制度西传的见证,它不仅印证了唐代西域地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更以俯听姿态,诉说着丝路文明交融的千古回响。
[责任编辑:吴卉]